我真不是醫二代

663.重拳(1/4)

    血液分為兩個組成部分,血漿和血細胞。

    血漿是水和各種蛋白的混合液,血細胞則分成了紅、白、血小板三大類。

    獻血者經過血站采血後,血液會被封裝進獨立且唯一的儲血袋中。在儲血袋標識上,從最早使用的姓名,到後來的條形碼都會竭盡所能地做到記錄詳盡,保證在輸血出事後能第一時間溯源。

    此時血袋裏的血還是全血。

    全血進入血液中心後會被送進成分製備科,在這裏首先要做的就是“濾白”。即通過專門的濾盤裝置,將血液中的白細胞分離出去(LR)。

    經過濾白後的血袋就會放入大型離心機進行血液分層。

    數分鍾後,原本純紅的血液被分成了上下兩層,上層淡黃色的是血漿,下層紅色的是紅細胞。隨後,通過手工分離,全血被一分為二進行分裝,一袋血漿、一袋紅細胞。血漿會被速凍,紅細胞則被暫存入2℃至6℃的冰箱。

    在國內,整個采血、濾白、分裝的過程由國家統籌的血液中心監管。

    而在米國,血液行業起步早,發展迅猛,已經形成了一個發達而又複雜的工作網。不管是服務質量、技術還是管理能力,都位於世界最高水平。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因為製度等原因,他們的工作性質和目標在行業發展早期都有明顯的金錢利益作驅使,所以處處都存在著惡性競爭。

    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製度下,血液中心一直都處在整個行業的核心位置。

    國內因為起步晚和技術封鎖,行業整體實力不及米國,但血液中心卻是全國統一管理。而米國雖然能力很強,可不是一個整體,每家血液中心的成分都非常複雜。

    他們來自各個公司、社團甚至個人,下有散在各個社區的采血站,上有各家醫院的血庫和運輸網絡。同一地區的幾個血液中心往往會因為這種相互覆蓋的商業關係而產生劇烈競爭。

    糾紛是常態,但有時也能達成某種協議,進而維持著微妙的平衡關係。

    為了應對激烈的競爭,各個血液中心都是集科研、生產開發、臨床三者密切結合的聯合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經費來源,主要由米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撥款科研基金 專利轉讓收益 社會募捐,有時候也接受社會課題研究。

    這樣的結構會帶來相當活躍的科研氛圍,但同時也會滋生出腐敗內幕,而且難以做到全國統籌。

    血液行業的發展源頭其實是戰爭,所以血液其實更像是一種戰略物資。這種資源沒有監管和統籌是非常可怕的,所以米國龐大的血液市場還是能催生出相應的管理機構。

    這些民間機構散亂在米國各處,最多時數量近百,各自之間為了血液資源爭得頭破血流。

    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頭部四家:米國紅十字會血液部(ARC)、米國血庫協會(AABB)和社區血液中心委員會(CCBC)、米國血液資源協會(ABRA)。

    1975年,為了真正做到“統籌”,米國在這些輸血管理機構的基礎上又新建了一米國血液委員會(ABC)。

    但ABC歸根結底還是個民間組織,監管統籌力度很低,根本管不了ARC和AABB這樣的龐然大物。他們更多是以吸收中小組織為主,同時還做情報和資料分析的工作。(1)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