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醫二代

609.隱痛(1/4)

    <><><><>【606已改】

    2006年,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癌症疫苗——宮頸癌疫苗問世。專家指出,新疫苗的使用有可能在一代人中根除宮頸癌。

    **狀瘤病毒(HPV)而發生的,但今天的宮頸癌疫苗卻不是用真正的病毒生產的,而是用1991年伊恩·弗雷澤博士和周健博士合作發明的病毒樣顆粒生產的。這種顆粒不含病毒感染成分卻能刺激身體產生免疫反應,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一項突破。然而,周健卻未能親眼看到這項研究成果造福人類。1999年,他在回國訪問時突發疾病去世,年僅42歲。

    周健夫人孫小依曾做過他8年的助手,1991年,孫小依親手合成了第一個病毒樣顆粒。從挪威到丹麥,幾經周折,記者聯係上了正在歐洲參加學術會議的她。在近兩個小時的電話采訪中,她回顧了周健的生命曆程,她說:“周健其實隻是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員,也是一個十分樸實的人,對我來說是一個稱職的丈夫,對兒子來說是一個好爸爸,對科學工作來說他是一個認認真真的研究人員。”

    “我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周健和孫小依都是杭州人,中學畢業後,他到工廠做工人,她到農村插隊。1977年恢複高考,兩人同時考入溫州醫學院醫學專業,大學五年,他們相識、相知、相戀。

    “我們兩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我比較好動,整天不是在操場上跑步就是參加各種文娛活動。他很安靜,每天都拿著錄音機專心學英語。他很喜歡我活潑的個性,我也羨慕他能專心致誌取得優秀成績。”孫小依說:“大學畢業後就自然地走到了一起,這也是一種緣分。”

    1982年大學畢業後,周健考入浙江醫科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師從病理學家徐英含教授作病理學研究,天天在實驗室工作得很晚。這時,孫小依在浙江省人民醫院任眼科醫生,家就在醫科大的街對麵,所以常常晚上到實驗室幫周健做些細胞培養方麵的工作。

    周健用兩年的時間讀完了碩士,又考入河南醫科大學攻讀博士,導師沈瓊教授是我國食管細胞學創始人,用組織學方法研究食道癌。兩三個月後,周健有個想法:不再從組織胚胎學,而是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研究食道癌。孫小依曾擔心沈瓊不是研究分子生物學的,會不會反對周健的想法?但沈瓊卻對周健說:“你打破我的思想理念做分子生物學非常好,分子生物學我一點都不懂,但我可以送你到北京病毒所去學習。”

    沈瓊立即將周健介紹給了自己的同學、時任北京病毒所所長的曾毅,曾毅又將他介紹給北京病毒所副所長穀淑燕。當時穀淑燕剛從德國學習回來,正承擔著國家“七五”攻關計劃的幾個項目,專門作HPV研究。孫小依說:“周健運氣很好,穀老師非常喜歡他,手把手地教。穀老師是真正把他帶入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HPV的啟蒙人。”

    1986年,博士畢業後的周健進入北京醫科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跟隨病毒學家張乃蘅教授繼續作HPV研究。這時,兒子周子晞剛出生,孫小依借調到了北醫三院眼科工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