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醫二代

594.騙人累不累?(1/4)

    <><><><>【591已解】

    【話說陸巍還是被停職了,六個月,罰了點錢,感覺怪怪的┐(´-`)┌】

    根據當前的臨床研究數據估算,克威莎在接種後6個月時防護有症狀感染的能力略有下降,但依然符合世衛組織標準。

    近日,一種隻需接種一針即可提供保護的新疫苗——重組腺病毒新冠疫苗克威莎獲得監管部門正式批準,並開始進入多個省份的新冠病毒接種計劃。

    中國的第一支新冠疫苗,可以追溯到2020年的最後一天。那一天,藥監部門批準了來自國藥集團的一款新冠滅活疫苗,自那之後,大範圍的新冠疫苗接種行動在中華大地上開始了。幾個月間,陸續有新的滅活新冠疫苗、重組蛋白新冠疫苗獲得正式批準及緊急使用許可。要達到起效的抗原水平,前者需要接種兩針,後者需要接種三針。

    克威莎上市後,其“單次劑量即可實現有效防護”的特性對廣大群眾,尤其是醫護人員有著不小的吸引力。然而,在我國稍顯“年輕”的重組腺病毒疫苗克威莎,能否挑起抗疫的“大梁”;相比於國外的數種同類的重組腺病毒疫苗,性能和安全性又存在怎樣的差異?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腺病毒疫苗

    眾所周知,新冠病毒表麵的刺突蛋白(SpikeProtein,也就是俗稱的S蛋白)在給了它獨特的“王冠造型”之外,還是它在人體內傳播所必需的工具。隻有刺突蛋白成功和細胞表麵的“接頭站”ACE2結合以後,新冠病毒才能成功進入細胞內部。針對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的實驗室研究發現,如果能讓免疫係統提前記住刺突蛋白的樣貌,在病毒攻擊下呼吸道之前,機體就能產生足夠的抗體來幹擾刺突蛋白和細胞“接頭”,抵禦病毒感染。

    有了明確目標之後,科學界很快啟動了新冠疫苗的研發工作,為了盡可能研製出效果最佳的疫苗,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兵分四路”,研發出了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四類新冠疫苗——滅活病毒疫苗、重組蛋白疫苗、mRNA疫苗和重組腺病毒疫苗。

    和前三種分別由病毒的屍體或是身體殘部做成的疫苗不同的是,重組腺病毒疫苗是由大量不具有複製能力的活病毒構成。這些病毒通過基因改造,被套上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這一“馬甲”,當這些“套了馬甲”的腺病毒進入人體後,免疫係統會迅速啟動對病毒的免疫反應,並記住這些病毒……的“馬甲”,產生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免疫應答。由於活病毒引起的免疫應答通常比病毒的“屍體”更強烈,所以在理論上,重組腺病毒疫苗的防護效力比傳統工藝的滅活疫苗更優秀。

    當然,對於我國來說,重組腺病毒疫苗技術還存在一個潛在的優勢。在2013-2016年西非的埃博拉病毒病大流行後,為了避免這一可怕的大流行重演,多個國家開展了研製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的工作。2017年,由陳薇院士團隊所研發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獲得批準,該疫苗正是采用了重組腺病毒技術。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的研發,使我國研究人員充分接觸了重組腺病毒疫苗技術,因此在新冠大流行期間,陳薇院士的團隊得以迅速啟動重組腺病毒新冠疫苗的研發和生產工作,克威莎甚至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於同行評審期刊發表I期臨床研究(2020年5月於《柳葉刀》)和II期臨床研究(2020年7月發表於《柳葉刀》)的重組腺病毒新冠疫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