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深海漁場

551 野生大黃魚的傳奇曆史(2/2)

    但養殖的大黃魚,跟野生大黃魚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的。

    袁枚著名的《隨園食單》中有句論斷,“大抵黃魚亦係濃厚之物,不可以清治之也。”他的意思是說黃魚本身就是味厚的魚,不可以用清淡的方法來料理,這裏的黃魚,指的就是野生大黃魚。

    魚在我國的年菜中有著特別的地位。

    所謂無魚不成席,除了年年有餘的口彩,魚本身代表了一種珍味。

    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遺憾可見,對於非原產地來說,魚是非常難得的一道美食。

    我國人工養殖魚的曆史非常悠久。

    最早的稻田養魚始於東漢,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養殖始於唐代。

    但進入池塘的四大家魚卻千年不“生孩子”,因為它們千萬年來都是要通過在自然水體中定期洄遊才能完成性成熟和產卵繁育。

    池塘養魚,曆來要靠在自然環境中捕撈魚苗,產量規模注定有限。

    直到1950年代,才陸續實現了技術突破,成功人工繁殖四大家魚的魚苗,人工養殖魚類技術,才實現了質的飛躍。

    大黃魚曾經是我國的國民魚,它是海邊人家的家常,還曾經是內地許多城市居民童年的美味記憶。

    當年舟山漁場千帆相竟爭捕大黃魚的場麵,不知道要比今天紀錄片裏表現的查幹湖冬捕壯觀多少倍。

    對於食客來說,野生大黃魚最大的特征是蒜瓣肉。

    蒜瓣肉是對魚的肉質的一種形容。

    隻有白嫩幾乎無刺,肉塊像蒜瓣一樣完整的魚肉才叫蒜瓣肉。

    大黃魚就是蒜瓣肉質的典型代表。

    擁有蒜瓣肉的魚屈指可數,像野生大黃魚這樣,擁有絕美蒜瓣肉的魚,簡直就是天賜之物。

    在我國的部沿海,尤其江浙地帶,大黃魚早年是當地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擁有曆史悠久傳統漁場的寧波,大黃魚更是地方飲食中的核心角色。

    在各種版本稍有差異的寧波十大名菜中,黃魚有關的菜一般要占到4種,如苔菜拖黃魚、黃魚魚肚、彩溜全黃魚、腐皮包黃魚等。

    這些名菜今天雖然也有,但卻再也不是昔日裏的野生大黃魚了。

    我國捕食野生大黃魚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兩三千年前的上古時代。

    據早期著名地方誌,唐代陸廣微所著的《吳地記》記載,闔閭十年(公元前505),浙東沿海已有捕撈大黃魚的活動。

    明代《華夷花木鳥獸珍玩》中記載“石首魚,海郡民發巨艘入洋山競取,有潮汛往來,謂之洋山魚。”

    不過,真正讓大黃魚的名字,響徹千家萬戶的,並不是這種傳承了數千年的飲食文化,畢竟大黃魚供應到內地的曆史並不長。

    大黃魚名字傳遍全國的真正原因,與海邊人家的生活關係密切。

    在江浙一帶的老話中,腳踏的三輪貨車叫“黃魚車”,金條也叫黃魚,10兩重一條的叫大黃魚,一兩重一條的叫小黃魚,幹活磨洋工的行為被稱為曬鯗,意思是曬大黃魚幹。chaptererror();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