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嘯大明

第一三三章 北京的寒冬(四)(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淸順治六年, 十一月二十六日, 淸廷的皇帝福臨正式舉行親政儀式, 終於可以正式掌握淸廷的大權。雖然說和另一時空相比,福臨親政的時間要提前了大半年,但這時清廷的國土麵積,也減少了大半。而清廷的群臣雖然都向福臨表示了恭賀,但每一個人心裏都在想著,福臨的皇位還能夠坐多久。

    日本、朝鮮的軍隊這時都己經離開了中國,隻留下少數幾個人還在北京辦理一些相關的手續,正好也趕上了舉行福臨親政的儀式,因此也都對福臨親政表示了恭賀,總算是使福臨的親政儀式上有外藩的朝賀,也可以借此吹虛一番了。而清朝的另一位盟友荷蘭,早就己經不在北京了。

    其實當初本來是四國連盟,荷蘭雖然不直接出兵,但打算派出一批軍事參謀員和觀察員,協助清軍作戰,並擔任清軍的教官,同時幫助清廷監造槍炮。

    但在荷蘭軍官和多爾袞討論戰術的時候,雙方才發現,互相之間的戰術思絡相差極大,雖然荷蘭也算歐州近代軍事革新的先鋒,但在本質上還是受歐州的傳統影響,主張以大型會戰為主,改變的隻是作戰技術和軍隊的專業化,正規化。而在中國,這種雙方拉開架式打會戰的作戰方式,早就不是主流,既使是在過去清廷對明朝軍事占優的時候, 也很少打會戰, 而是以突襲、遭遇戰為主。結果雙方根本就談不到一塊來。因此多爾袞也不想帶荷蘭人參戰,而是把荷蘭人留在北京幫助訓練軍隊,監造武器。

    後來南京政府終止與荷蘭的貿易,驅逐荷蘭商人,接著又以武力驅趕台灣的荷蘭人,而這批軍官在北京呆著乜沒意思,因此決定到台灣去助戰,而清廷本來對荷蘭人也不怎麽重視,於是也沒有挽留,因此荷蘭人根本就沒有參加中原大戰,早就離開中國,去了台灣。

    然而就在福臨親政後的第二天,就立刻又招集宗室大臣濟爾哈朗、瓦克達、博洛、滿州大學士剛林、希福,漢臣範文程、洪承疇等七名主要大臣商議,如何麵對當前的戰局。

    現在清廷還剩餘的兵力分布為:駐守遼東的人馬八萬;博洛部六萬;瓦克達部二萬五千;京城駐守兵力三萬六千;駐守天津勃海灣兵力六萬。再加其他的地方兵力,滿打滿數,也不到三十萬。而中華軍兵屯山東、河南、河北的湖北、淮南、山東三個軍區的兵力就超過了三十五萬,而且雙方的軍隊在士兵素質、作戰經驗、武器上更是無法相比。因此如果這個時候中華軍舉兵北進,清廷根本就招架不住。

    雖然說現在中華軍並沒有向北方發動進攻,但懂軍事的人都知道,一來是天氣進入冬季,並不是出兵打仗的好時間,而且中華軍一下占領了那麽多的地盤,也需要一段時間來穩固,因此等到眀天春暖花開之後,中華軍就可以出動大軍,向北進攻的。

    以前福臨雖然知道戰局危急,但畢竟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而現在僅從雙方的兵力對比上,就可以看出,清廷所處的局麵是何等的惡劣,這還不算雙方的財力物力,因此親政之後的愉快心情也所剩無幾,甚致還有些後悔,要早知是這樣,就不該急著親政了。

    七位大臣到齊之後,福臨也直接開門見山,向眾人詢問現在應該怎麽辦。

    而七位大臣聽了皇帝的問話之後,也都是麵麵相覷,誰也拿不出什麽辦法來,後來範文程到是上奏了一回,建立朝廷立刻招籌士兵,訓練士卒,打造軍器,並嚴守各地的關隘,以拒中華軍。

    就連福臨都知道,這話等於沒說一樣,想招兵上那裏去招,因為年年征戰,到了這時,滿州八旗的青壯年男子幾乎都已經死傷殆盡,根本不可夠再招到多少人馬,而漢蒙八旗的人口本來就不多,而且也損失了不少,綠營到是還可以招到不少人,但福臨對他們又不放心,怎麽招樂。這還隻是兵源的問題,就算是招齊了兵,還要訓練、武器裝配,軍餉口糧,都是問題,而留給清廷的時間也並不多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