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梟雄呂奉先

第1077章 會稽四姓(2/3)

    魏伯陽出生之時,其父魏朗遭黨禍被禁錮在上虞家中,專心著述《魏子》。著述之餘,自己翻開典籍課子讀書,在父親的督導之下,魏伯陽博覽群書,打下了深厚的儒學根基。靈帝建寧二年,魏朗因黨禍被害致死。時人尊其為“八俊”之一,此時,魏伯陽剛剛成年。

    靈帝熹五年,因黨禍牽連家屬,魏伯陽在高壓下被迫隱遁山林修道,時年二十六歲。起初,他隻是以修道遁世,逃避黨錮之禍。閑暇之餘,他頗讀了一些道家經典,進而對求仙問道產生了濃厚額興趣兒。據說,他曾雲遊到長白山,遇到了一位道行高深的真人,傳授給他合煉神丹的秘訣,他得到了丹書《龍虎經》、《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等“火記六百篇”。大喜過望之餘,他隱居山林,潛行鑽研,數年之後深得其妙。

    後來,他回到了洛陽,隱居山林,修真養性。經過多年養煉,終於功成圓滿。由於他的學識淵博,百家皆通,尤其對大易、黃老、爐丹學說,更是精益求精。他在繼承古代《龍虎經》煉丹的基礎上,親自調和鼎鑊,反複實踐,融會貫通,達到了當時煉丹水平的最高峰。

    在《周易參同契》一書中,魏伯陽留下了煉丹之法。先將八石合成“六一泥”。用三分之一水銀,三分之二鉛放在鐵器內加熱,製成“玄黃”。用赤土作釜,內外塗上三分厚的六一泥,曬十日,讓其裏外幹透,叫赤土釜,其容量有八升至一鬥。把丹砂放入釜中,用六一泥封固,用馬糞、糠作燃料,燒三十六日經三次大變,如此一來,就煉成了“金液還丹”。

    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是仿照後漢出現的緯書之名《易緯參同契》。“周易”本為書名,“周”是指周代,“易”則取變化多端之義,“參”是古文“三”字,“同”是相通的意思,“契”是“書”的意思。“參同契”是“大易、黃老與爐火”三道共同的經典。

    魏伯陽寫成《周易參同契》以後,先後秘密地傳授給兩個人,一個是青州的徐從事,一個是洛陽令淳於叔通。徐從事的名字己茫然不可考,他是《周易參同契》的第一位注釋者,由於不願揚名顯姓,因此在注釋本上也隱去了自己的姓名。淳於叔通名斟,叔通是他的名字。他愛好道術,擅長占卜。桓帝的時候,曾經擔任過節徐州縣令、洛陽令等職,後來棄官歸隱,養性跟隨魏伯陽修真去了。《周易參同契》就是通過他們兩人而流傳下來的。

    在本朝的腹心之地,魏伯陽一向被視為“老神仙”,神龍見首不見尾,著實難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