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霸主

232 補償貿易(1/3)

    補償貿易,教科書的解釋是:以產品償付進口設備、技術等費用的貿易方式。

    錫雅部落有石油,但這些石油賣不出去,無法變成美元。一套50萬噸的煉油設備,中方的報價是2.5億美元,而瓦希爾手裏,連250萬美元都拿不出來。不過,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是有的,那就是先用賒賬的方法,把設備買回來。有了設備,就能夠生產出產品,然後再用產品來抵還設備的價款。

    補償貿易這種方式,對於高祖興和林振華來說,都並不陌生。當年,中國有不少引進項目就是采用了補償貿易的方式。江南省的一個大型銅礦,全套開采設備都是從曰本引進的,采出來的礦石則裝船運往曰本,用以償還設備的款項。有人曾經悲觀地評估過,到這套設備的貸款全部還清時,這座銅礦也已經無銅可采了。

    高祖興雖然熟悉這種方式,卻不熟悉瓦希爾所希望他扮演的這個角色。作為一個外匯短缺的國家,中國在補償貿易中,從來都是作為債務方,而不是債權方。而這一回,瓦希爾卻是希望中國成為債權方了。

    “補償貿易?”高祖興皺著眉頭,“恐怕有點困難。瓦希爾先生,你也知道,我們中國的外匯也是非常缺乏的。”

    林振華向高祖興使了眼色,小聲地中文說道:“高部長,我倒是覺得可行。”

    “為什麽?”高祖興問道。

    “咱們給他們提供設備,不涉及到外匯啊。”林振華提醒道。

    高祖興這才醒悟過來,這是中國向外出口產品,的確不涉及到外匯,相反,項目落成後,還可以收回大量的外匯。照韋東齊剛才的報價,一套設備是2.5億美元,加上利息等等,最終差不多得收回3億美元了,這可是了不起的一個大單子啊。

    “不過,還是有問題。”高祖興又想起一事,他對林振華說道,“雖然不涉及到外匯,但我們如何回收貨款呢?他們生產出來的產品是成品油,要從南部蘇丹運回到中國來,成本和風險都非常大。此外,咱們國內對於成品油的需求也不大,他們拿成品油來還債,對咱們沒什麽意義啊。”

    林振華道:“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咱們國內不需要成品油,咱們就拿到國際市場上去賣掉好了,手裏有油還愁找不到買主嗎?”

    “你說的也有道理,那麽還有一個問題。”高祖興繼續說道,“南部蘇丹的形勢非常不穩定,錫雅部落雖然是個大部落,但也不是絕對安全的。如果我們的設備投產後,這個部落受到了攻擊,甚至於被政斧完全控製了,那麽我們豈不是錢貨兩空了?”

    林振華道:“這的確是一個大問題,但富貴險中求。如果不是這種情況,這個項目怎麽可能落到我們手裏呢?我想,我們回去以後向外交部門深入地了解一下,最後還要征求一下軍隊方麵的意見,聽聽他們是如何評估的。如果他們認為可行,咱們值得賭上一賭。”

    高祖興沉吟了片刻,點點頭說道:“也罷,畢竟我們隻是談意向,政策方麵的事情,回去再細了解吧。”

    與林振華商量完,高祖興轉回頭對瓦希爾說道:“瓦希爾先生,我們剛才已經討論過了,關於補償貿易的問題,我們可以作為一種方式予以考慮。由於這個項目涉及到貴國的國內政治以及安全形勢問題,我們需要請外交和軍方的人員參與。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會在合適的時候派人前往你們的部落去進行實地考察,你看如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