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485章 “要靠道德感化才能治本”(1/4)

    文官們都不願意介入劉備陣營的高層派係鬥爭,導致對這一波變法中舞弊官員的懲處討論暫時陷入了冷場。

    劉備今天原本是不管細節的,看鍾繇荀攸推阻,這才重新專注審視了一下案情,了解一下這些人究竟犯了什麽事兒。

    不過,劉備數學不好,李素的考核表上寫得也比較簡略,乍一看沒徹底看懂,就讓李素給大家講解:“伯雅,還是你給大夥兒說說吧。”

    李素拱手:“是這樣的,這範疆、張達二人的枉法舞弊,主要就集中在馮翊郡與上郡、河東郡三郡之間的邊境轉運上。

    眾所周知,這段黃河西岸南麵是馮翊郡、北麵是上郡,中間的交界就是黃河的龍門口(壺口瀑布)。瀑布以下來的船,無法抵達上郡和河東北部汾水流域沿岸。龍門口以上汾水中的船,也下不來。

    所以往年要把瀑布以南、渭水流域的物資運到瀑布以北,就得在馮翊郡的夏陽縣把船上的貨全部卸下來、陸路往北走幾十裏。過了水流湍急的瀑布區,等水勢重新平緩、過了險灘後,重新在北屈縣裝船——

    但問題是,往年這麽做沒問題,今年還這麽做,就舞弊了,我在實際巡查中,發現在一開始朝廷派專人到馮翊、河東核算這兩郡至上郡的運費時,就有人鑽營欺瞞,故意把基準指導價做高,按照幾年前的損耗來算。

    而實際上,當時在龍門口瀑布附近,已經普及了去年發明的水陸兩用大篷車,可以省掉這兩筆裝卸費,不用反複裝船裝車,遇到瀑布隻要直接把篷車開到岸上繼續走就行了。

    可是這範疆做了假賬,明明沒有用到裝卸,還額外在夏陽、北屈兩個縣,都虛報了數千名碼頭工人的徭役開支,兩處加起來有一萬多人。而張達作為押運官,在沒用到這些徭役的情況下,幫範疆圓謊、虛假驗收認賬,兩人把這筆實際上沒發下去的徭役抵扣款私分了。”

    李素上麵的解說,外行人或許還聽不明白,但劉備荀攸鍾繇都是明白的。這裏必須提一句:

    理論上馮翊郡境內還有一條黃河支流洛水,是從本段黃河西岸繼續往西北溯流的,可以抵達洛交、因城等縣,也就是後世的延安地區,能夠運輸一部分軍需。

    但從延安再往正北一直到榆林,就必須沿著黃河走了。而南匈奴在發現張飛北伐後,上郡的偽匈奴也第一時間離開洛水沿岸、遠遁到交通更不便的地方躲避張飛追殺。所以洛水航運部分跟本案案情無關。

    事實上,正是因為馮翊郡往北運貨有洛水和壺口瀑布黃河兩條路,兩條路都需要徭役民夫,才方便了範疆做假賬的時候把a路線的賬複製一部分到b路線上。

    而打仗的時候千軍萬馬人吃馬嚼那麽亂,軍機轉瞬即逝,要不是當時就有人暗訪督查、清理賬目,等仗打完被蒙混過去也是很正常的。

    另外,千萬別覺得這麽一筆假賬、就能偽造兩縣共計一萬多人的徭役碼頭工人很誇張。因為古代沒有起重機械,裝卸本來就是非常勞動力密集型的環節。

    比如明朝的時候山東臨清這種小縣城能有兩百萬人口,其中的壯勞力大半都是碼頭工人。就因為京杭大運河在山東臨清這個點有落差、河道必須分成兩段。把低河段的貨卸下來扛到高河段再裝好,就能養活兩百萬人,還能養出《金瓶梅》和西門慶生存的商業環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