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479章 四位高智商人士的左右互搏(1/4)

    未央宮,石渠閣。

    李素和鍾繇邊走邊聊進屋時,劉備居然已經在那兒了,對麵還給荀攸、劉巴賜了座,已經在那兒聊上了。

    畢竟劉備現在還隻是諸侯王,處理國政不用上朝,遇到機密大事也就喊幾個專業對口的心腹幕僚商議一下。

    看到李素,劉備還隨和地站起身,指著他開玩笑:“伯雅,你這半年,把公達他們丟在長安,案牘勞形。要不是這次提前把這個‘租庸調輸法芻議’先寄回來,著實是言之有物,我們都要懷疑你是懶政怠政了。”

    李素也不跟劉備辯解,笑著順著劉備的話往下接:“我能四處雲遊、懶政怠政,一是查漏補缺,二來也是下太平麽,我有這個機會懶怠。若是危急存亡之秋,怕是想怠而不可得啊。”

    還別,這番應對是非常得體的,暗中還傳遞了一個潛意識:

    我李素在大王麾下已經夠位高權重、言聽計從了。我休假出去考慮點大戰略,那也是給其他人表現機會,如果這半年裏有其他日常突發工作,別人處理得好,那不就撈到曝光率了麽。

    這也明李素不攬權不專權。

    往遠了,當年漢武帝的時候,《魏其武安侯列傳》裏就寫得明明白白:

    魏其侯(竇嬰)攻擊武安侯(田蚡)“貪懶怠惰”。武安侯的反擊就是:我享樂怠惰是因為下太平啊。哪像你,明明下那麽太平,還“未雨綢繆”,甚至連“陛下要是有個萬一,朝廷該如何應對”這種緊急預案都想好了。

    往近了,後世任正非之類的大老板,也都很少自己處理日常事務,都是在那兒閉關讀書或者四處視察隻看不做,觀察個一年半載憋個大招,這叫有境界。

    劉備也是跟李素開玩笑,不多掰扯,很快進入正題:“你這個租庸調改租庸調輸的好處,孤與眾卿也大致看明白了。

    不過,你不能報喜不報憂啊。這一個多月來,多次會商,咱還是總結了好幾點實施租庸調輸改革的風險,伯雅你既然回來了,正好集中解釋一下。若是果然可行,正好立刻頒行北地郡、銀川郡和河東郡,不定還能趕上翼德和伯起反擊河套之戰呢。”

    李素也收齊了玩笑的表情,正經地拱手:“那是自然,請大王與諸位同儕疑無不問,我自當知無不言。”

    劉備回到自己的案頭,給了荀攸劉巴等人一個手勢,然後荀攸就第一個開口了。

    李素看到荀攸先,還微微有些詫異,因為他覺得劉巴職務更對口,是大司農,而且當初就是劉巴跟李素一起推行的租庸調法改革。

    現在要在“租庸調”後麵加個字變成“租庸調輸”,為什麽不讓劉巴來評估呢?他應該是對利弊最了解的。

    不過,僅僅一瞬間後,李素就大致猜到了劉備的用意:劉巴估計最後又要扮演對外拉仇恨,拉走變法前既得利益階層仇恨值的活兒了。所以,不能讓劉巴扮演“力諫阻撓”的角色,反而應該是修補匠,哪怕劉巴看出弊端,也要借別人的口。

    如此來,荀攸鍾繇就是今的反方,劉巴跟李素一起是正方。而且李素是正方一辯負責立論,劉巴是那個演查漏補缺總結陳詞的。

    畢竟辯論賽贏下來之後,對結果不滿的吃瓜群眾,仇恨一般都集結在勝方總結陳詞那人身上。

    隻聽荀攸指出:“我們商議之後,覺得朝廷把運費也做個標準價計入稅賦徭役,最大的風險就在於給了地方官員貪墨舞弊的空間,會導致朝廷可以調度到的糧食變少。”

    李素誠懇地引導:“為何會這麽覺得?能舉個例子麽。”

    鍾繇輕咳了一聲,接過話題:“這麽吧,比如就按伯雅你草議的指導價算,平原陸運一石一裏一個錢運費。可是,地方上各郡縣有多少存糧、每處倉庫與朝廷發出調度令的終點目的地有多少距離,都是不確定的,地方上也有做假賬的空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