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214章 董卓篡位了?(1/3)

    到了南鄭之後,李素照例先歇息兩三天,反正他在南鄭城裏本來就有府邸,一直有人打掃,劉備也不拿公務煩他,最多每天過來陪他閑聊,問問南中的最新情況。聽說了關羽張飛的戰功細節、如何以寡敵眾大破戰象和藤甲兵時,劉備還流露出悠然神往的讚歎。

    尤其是聽說李素病了幾場,他連喝酒都不拉上李素,每天見麵聊事就是喝茶,吩咐給李素準備的飲食都是清淡的鴨子、蔬菜、稀粥,等稍微好轉一些再加點淡水魚類,牛羊還是要少吃。

    這天,已經是六月初三,劉備料理完重要事務之後,又來李素的別府晃悠,想起問問將來南中的長遠人事安排,聽聽李素的建議。

    李素這才想起一個前兩天忘了交代的事兒,隨口跟劉備提起:“對了,我臨走之時,跟雲長約定,讓他七月底起兵從瀘水逆襲越嶲蠻王高頤的老巢,讓翼德提前二十天在北線沫水佯攻誘敵布防。

    我回來時,沒有在僰道多做停留,倒是沒有跟翼德說明,還請兄原諒我擅自調兵約定後續戰役,跟翼德說一下。”

    劉備一擺手:“這有什麽,賢弟本就是南中之地的都督,一切決策定然是為了大局。雖然翼德回了僰道,配合雲長佯攻也是應該的,反正還有一個多月呢,我派信使持令跟翼德說就是了。”

    說完這事兒,李素也是感慨蜀道險遠——他三月底跟關羽做的約定七月底發動戰役。結果從緬甸邊境回到漢中,生病走走停停居然已經是六月初了,等劉備的命令回去,張飛差不多也該動手了。

    四個月的提前量,都能在信使往還中悄然浪費完,可見行軍有多慢。不過也正是因此,高頤肯定想不到世上有如此大幅度的軍事聯動,想破頭都防不住這一招。

    安排完高頤後,劉備就問:“我看賢弟將來也不必深入瘴癘之地行使職權了,都督府就設在朱提好了,天氣也舒服些。不過,今年越嶲平定後,明年開春之前雲長肯定也要調回北方。到時候南中缺乏駐軍,全靠朝廷威名與此前積攢的恩德籠絡維係,不得不慎呐。賢弟以為,建寧、越嶲太守以何人選為好?”

    ——————

    李素想了想:“越嶲雖然貧窮,畢竟與蜀郡、犍為接壤。我欲用降將鄂順為都尉,讓蜀郡長史荀攸先去當兩年越嶲太守,讓雲長走時略微留兩三千兵馬在當地,穩定上兩三年。如若公達果然安撫蠻夷有方,鎮守治理井井有條,也好進一步重用,其他跟隨兄多年的文官也心服。”

    李素是很注意用人的先來後到的,不會因為荀攸智力值高就直接空降給高位,必須要立功才能給對應官職。

    而僅僅是協助李素治理蜀郡,就算治得再好,也不算什麽奇功,隻是比本分好一些。所以,把蜀郡的副職調到越嶲當正職,解決“撫平蠻夷”的複雜工作,確保長治久安,才看得出來真本事。

    就好比後世的幹部要提拔,有點援助邊疆地區建設的履曆,也比一直在內地富裕地區做官要更好看。

    劉備一想果然是這個道理,就內定了八月份之後讓荀攸去當越巂太守。然後他順口就追問:“那建寧呢?”

    李素想了好一會兒,腦子裏一時懵逼沒什麽人選,就讓人拿來名冊仔細梳理篩查,比較了一會兒後,他才建議:

    “我看顧元歎就不錯。他22歲入仕、投奔恩師蔡公之前,就是合肥縣令了,如今在巴郡任職也有兩年,等年底雲長從南中徹底撤軍時,元歎也在我軍幹滿三年了,本來就該是一郡副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