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75章 不好,我們被識破了(1/4)

    劉備和李素暗中觀察了半地形、商定好破關計策之後,就悄咪咪繼續原路返回。

    又跋涉一百五十多裏山路,回到陳倉道與祁山道的岔路口河池縣。一路坎坷,李素這種文官走了兩,中間還在山裏夜宿一宿,條件極為艱苦。

    幸虧二月份的秦嶺山區還沒有蚊蟲,這要是擱夏,李素這種兩世都沒入川過的人,還不得被酷暑和潮濕蚊蟲瘴氣弄得求生不得。

    就這樣,李素也已經開始渾身稍微起疹子、冒蟎蟲瘢,估摸著入川後沒個幾個月靜養適應水土,是不可能完全恢複元氣了。

    蟎蟲這玩意兒就是這樣的,每個地方都有,不管是你習慣了北方的蟎蟲後來南方,還是習慣了南方的蟎蟲後去北方,異地的氣候水土都很能折騰人。

    隻有體質很好的人才能毫無不良反應。劉備帶來的大軍,前幾也稍微有些不適應,但漸漸就好起來。

    李素相信,這支被劉備帶著走南闖北的部隊,以後估計是全國對各種傳染病和寄生蟲適應性最強的了,畢竟從華夏的東北角打到了西南角,什麽環境都經曆過了,換個別的部隊絕對沒那麽豐富的履曆。

    磨刀不誤砍柴工。回到河池縣後,李素精選士卒、讓趙雲觀察挑出最適應秦嶺水土、狀態最佳的一千名士兵以備行動。

    趙雲原本想一千名士兵都從幽州精騎中選,但後來跟李素商量了一下,覺得此去阻擊追兵時,不一定有機會沿著山穀衝殺,不定還要兼顧山坡複雜地形的戰鬥。

    所以最終隻用了五百名幽州精騎,另外五百人則把關羽嫡係最精銳的丹陽兵斧盾營借來了。丹陽兵都出身山越勇士,也對南方山區的山地戰很熟悉,相信入蜀之後也能有不錯表現——反正東南丘陵山區跟西南蜀山,山地戰道理是相通的。

    不過,這五百名丹陽斧盾營也都配了馬,可以騎行趕路。所有的馬匹也重新篩選,不追求平原上那種臨陣衝刺的實力,轉而考核馬匹的馱力和耐力,因此稍微矮一些也沒關係。

    除了主戰兵器以外,這一千士兵中有五百人背負了弓弩,以及一壺箭矢,另外五百人則沒有拿遠程武器,騰出負重來多背兩壺箭。

    因為李素知道接下來的誘敵戰,是要在沒有後勤補給的情況下堅持好幾的,弓帶得多了箭射完也就成了擺設,不如少拿弓多拿箭確保續戰能力——

    就好比魏延的“子午穀奇謀”,不管奇謀本身靠不靠譜,但至少“如果真從子午穀出擊,要分出一半兵負糧確保後勤”的執行思路是對的。而李素無非是把負糧變成了負箭,他的部隊作戰時間短,糧食倒不一定會缺。

    當然口糧的輕便化也很重要,劉備吩咐炊營烹製好高熱量密度的幹糧食物,都是幹餅肉脯鹹菜,以求盡量減輕部隊負重。

    同時還籌措了一些平時大軍作戰時舍不得用的白礬(然明礬)、磁石和剛搜集的榆樹皮,以便給隨軍淨化水源。

    吃肉幹和火燒需要大量喝水才能平衡飲食。

    一切準備停當,二月初十這,李素終於帶著一千人南下了。再拖下去也準備不了什麽了,反而會增加暴露劉備軍位置的風險,還是當機立斷啟程。

    劉備和關羽親自送李素到西漢水河畔作別,他們的大軍還得原地屯駐,不能流露出絲毫要南下的跡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