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73章 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陽平關(2/4)

    李素心中一動:莫非當年韓信暗度陳倉時,借助了水運?所以後勤容易解決?可諸葛亮北伐時為何隻走武都郡下辨的祁山道,卻破不了陳倉?

    是郝昭守城太強,還是諸葛亮後勤太弱、無法持續運糧到陳倉前線保持對陳倉的圍城?如果是持續運糧圍城太難,是因為諸葛亮沒有利用水運嗎?還是他選的出兵季節和韓信不一樣,才導致不是豐水季?

    這一連串的問題,讓向來走一步算三五步的李素如骨鯁在喉,很想釋疑,他便誠懇追問:“此河水量最大時,最深能有多深?可得行舟?”

    老藥農搖搖頭:“最深時不過四五尺,而且怪石雜亂,如何行得了舟?”

    李素摸著下巴暗忖:那看來不是季節的問題了,這小溪無論什麽季節水位都不能開船運糧。

    罷了,先想到這一步,做好記錄,將來平了張魯,有時間再回來慢慢考察地形吧。

    一旁始終跟著李素晃悠的諸葛瑾,見狀也不由奇怪:“中郎為何專注於這些無用小事?不妨說說,說不定屬下可以幫助探查。”

    李素隨口說道:“我隻是想知道這陳倉穀中是不是溪水一直如此淺少,將來有暇可令士卒挖開河道兩側緩坡,刨去樹木土壤,看看山壁岩層。”

    李素上輩子學外交,地理成績還是很好的,一來地理雖然從科學角度來說算是理科,但高考分科的時候劃到了文科,要記要背的東西也比較多。

    二來麽,學外交需要對各種國際河流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認識,要知道“自古以來”的情況。所以李素穿越兩年,至今還對雅魯藏布江、伊瓦洛底江、怒江、瀾滄江(湄公河)這些河曆史軌跡如何、流經外國何處入海如數家珍。

    因為當外交官的人必須活用一切“鑽國際條約空子在上遊修水利工程”的手腕,在國際法框架內威脅下遊鄰國、逼迫他們做出讓步接受外交訛詐。

    仗著這門課的學習,李素也略懂一些水利方麵的地理勘踏經驗。隻要把河床旁邊的泥土挖光,他看一眼山壁的岩石類型就可以看出是沉積岩、頁岩;還是玄武岩、花崗岩。

    如果是前者,那就說明這條山穀的穀底之所以這麽深,曆史上是水流衝刷蝕刻出來的,曾經有河而現在沒河。如果是後者,那就說明這裏自古就沒有河,完全是地殼運動積壓在兩側形成山峰、這裏天然就是低穀。

    諸葛瑾不知其中地理知識,他隻是默默把李素要了解的情況記錄了下來,準備到時候回去翻翻典籍,監督士兵挖地考察,幫中郎將把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了。

    ……

    在東狼穀一路探路、地理勘測折騰,二月初三大軍終於越過了這一帶秦嶺穀道的最高點,然後開始走下坡路,初五抵達河池縣。

    這是一處方圓幾十裏的河穀小平原,可以略作歇腳,縣城南郊十幾裏就是西漢水。

    抵達此處之後,關羽暫時擔任向導,領兵兩千開道,為於夫羅引路,往正西方向、沿著河穀溯西漢水上遊而去。

    河池往西八十裏就是下辨,從下辨再往西八十裏就是武都,武都之北就是祁山大道,可以到天水郡治冀縣。

    李素也是親自在周邊勘踏了一番之後,才有了真切的認識:曆史上,季漢軍隊要從漢中北伐,隻要不走子午穀而是走西北方向,那麽從陽平關到河池之間,是沒有岔路的,就一條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