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57章 廢黜董仲舒,複尊真孔孟(1/3)

    李素和蔡邕都是智商絕頂的人,所以他們話可以直奔主題,談“00年前董仲舒那套正統哲學理論,如今有哪些不合時宜”。

    但很多以上帝視角俯視蔡邕的人,並沒有蔡邕的知識基礎,所以那些人聽李蔡高論之前,就得先搞清楚:董仲舒當年為何被皇帝尊奉,為此又埋下了哪些雷。

    董仲舒對皇帝的核心吸引力,赤果果就是一句話:他論證了“劉家人憑什麽長久做皇帝”。(中學曆史書上那種文縐縐的結論,隻是為了讓人好受一些)

    先秦百家的正統觀,直到公孫弘引用的《公羊傳》,主要停留在“誰統一下使百姓不必再打仗”,誰就有最大的功德,這也是華夏“成王敗寇”的思想根源。(董仲舒之前,還有公孫弘先被漢武帝賞識,就是因為公孫弘從《公羊傳》中詳細論證出了“使下大統一的人有至德”)

    除此之外,其他還有些次要的正統性理由,比如看統治者家族血統是否高貴。

    但這種叢林法則隱患很大:第一個擁有這種“大統一免戰”功德的可是秦始皇啊!連始皇後人都沒能享有萬世江山,劉家出身更卑賤,憑什麽要千秋萬代?

    漢初道家和法家分別建議“休養生息”、“以時間讓人民習慣姓劉的當皇帝”,把這事兒回避過去了,但並未一勞永逸解決。

    漢武帝時用民過重,這個問題愈發凸顯,董仲舒就寫了一部《春秋繁露》,拚湊出一套“人感應”,把他自己的私貨塞到了儒家的皮裏,徹底擊敗了道家法家:

    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綱君父夫。把上的一切自然道,跟人間的施政得失對應起來。隻要道沒變,沒有重大災異,就明如今的子仍然受到的眷顧,有“命”在身。

    下人都被人感應愚民之後,很多人明明都活不下去了,但因為相信“現在還沒有災異,明皇帝還沒昏庸到被拋棄的程度,咱現在造反肯定是送死,不如再等等”,誰都不敢當出頭鳥。

    但這也有問題,那就是災遲早是要發生的。風調雨順之年倒是隱忍了,大災之年卻更加人心惶惶。

    幸好,漢武帝當時還有第二招,那就是殺相謝罪。

    西漢早期的政治製度是實相虛君。這就帶來一個好處,因為丞相大權獨攬,事情沒做好就能追責。

    而且災往往是暫時的,比如一次大地震後,立刻殺一個丞相,隻要地震沒有馬上跟著來第二次,那皇帝就可以他的舉措有效:你看,丞相被我殺了之後,就不再立刻降下第二道災異了,明我殺得對,殺完後問題也解決掉了,命回到我身上了。

    漢武帝一朝1個丞相,殺了6個,另外還有5個或罷免、下獄、或畏罪自殺,隻有公孫弘在任期上善終老死。

    以至於丞相就是個消耗品,殺到後來武帝任命誰當丞相,那大臣都跪下來求饒。

    但這一套也僅僅是在西漢中期運行得不錯,後來隨著相權的分散、上的災異無法明確應對到某一個具體的相身上時,就開始漸漸尾大不掉。

    東漢就玩得更爛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