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33章 劉焉的賞識(1/2)

    鍾繇不是穿越者,他當然不知道康德和費希特的典故。

    但這並不妨礙鍾繇理解李素的意思。

    誰讓先秦諸子百家,在“托古夾帶私貨”方麵,早就留下了無數先例呢。

    連孔夫子都他是“述而不作”,那些真理都不是他孔子自己發明的,是三代先王聖賢的,他隻負責發現。

    在考試作文裏編造魯迅語錄這種勾當,也絕不僅僅是後世中學生在幹,人家蘇東坡也幹。

    隻不過蘇東坡編造的不是魯迅,而是堯舜,還看得主考官歐陽修一愣一愣的:堯舜還過這些?這考生讀書路子野啊,連我都沒讀過。

    事後問起,蘇軾直接一句懟回來:我也沒讀過,想當然耳!

    以堯舜的人設,他們就該是那樣的!

    反正堯舜的很多事跡都是孔子幫他們編的。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孔子編得我編不得?

    所以,被李素的思路啟發之後,鍾繇這老子也開始動自己的歪腦筋。

    既然原作者李素都允許加塞故事、增加署名作者、傍名士。

    那他鍾繇也能弄一些當年在太學讀書的時候,從各位恩師那裏聽來的孝義典故,輯錄進去,到時候就署那些恩師大儒的名字蹭流量……

    聽那李素的意思,似乎是有本事把這書快速大量抄錄傳播,這就很有盼頭了(鍾繇還不理解“印刷”這個概念,所以李素隻能和他這書出來後有本事大量傳播)

    “既如此,以後但凡有需要謄抄的,盡管來找我便是,多承厚意!”

    雙方談得不錯,鍾繇的老婆也把李素帶來的鹿脯煮了、美酒大夥兒分喝了,賓主盡歡,然後告辭。

    ……

    此後幾,李素每寫書,讓鍾繇幫忙謄抄。

    鍾繇一邊抄,一邊也自己想一些近年來發生的、民間範圍流傳的孝義典型事跡,增補到書的內容裏去,也讓故事變得更加充實起來。

    鍾繇編的這些故事,李素也會把關檢查一下,最初還退了回去,讓他寫得再細節一些、有血有肉。

    鍾繇開始很不習慣,但李素表示不要擔心傳播難度,而且可以加錢,鍾繇也就認栽了。

    他想不認栽也不行,他老婆會扯他耳朵的。

    而且一旦不惜筆墨累贅放開了寫,鍾繇也很快發現了這種敘事的好處。

    秦漢的文體是非常凝練的,就因為竹簡刻字太煩了,大家都想惜字如金,習慣了如此。從古文到六朝駢文,再到唐宋散文,本來就是一個因為寫字印字越來越容易、導致文體也越來越豐滿的過程。

    這是一個科技進步導致文章慢慢變水、也越來越豐富生動的過程。

    君不見後世輸入法科技越來越先進,到後來都可以語音輸入了,一幫禽獸寫手在水字數時也就越來越喪心病狂。

    李素不需要介入具體的創作,他隻要敏銳地意識到科技對文體的影響趨勢,在最初的大方向上推一把,後續就可以靠曆史車輪自身的慣性越轉越快。

    據,後來《季漢書》上,就把李素當初那些微弱的指點,定性為“季漢數百年駢文之風開宗鼻祖”。

    這都是後話了。

    準備得差不多後,李素把之前曹操給他的介紹信,親自遞送到了太常卿劉焉府上。

    還附上了一份鍾繇手抄的《孝義錄》最後一卷(也就是包含劉備事跡的那一卷)

    他把姿態放得非常低,甚至給劉焉府上負責通傳訪客的管事,都塞了錢財好處。請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李素美言幾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