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太平花

第一部:華夏文脈開太平 九州離析萬民殤 第83章:關中戰雲 涇渭鏖兵(三一)(1/3)

    之後,同盟會上海分會派遣專家溫自強來陝西傳授炸藥製造技術,高明德從其為師學習技術。其後,高德明組織人力物力,在陝西淳化縣的通潤溝秘密設廠,開始製造火器,為即將到來的武裝起義,緊鑼密鼓地做著準備。其後,他又專程隨熊克武前往上海,繼續向同盟會內的其他專家,學習無煙炸藥的製造技術。在滬期間,高明德與同盟會核心高層的於右任、宋教仁、陳其美、譚人鳳等諸多重要人士廣泛交往。

    學成返陝後,高明德主持製作生產的眾多火器,為日後辛亥西安起義的最終成功,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貢獻。

    辛亥西安起義成功之後,高明德在當時建立的秦隴複漢軍政府中就任最高掌械官,專事負責製造各類火器,並在整個反滿保陝戰爭過程中,積極奔忙於陝西東西兩路的抗敵戰場,被譽為陝西革命軍中軍火製造的首倡者和踐行者,成為陝軍軍火自製領域的第一人。

    事後,為嘉勉高明德的獨特功績,孫中山先生曾親筆手書“博愛”二字鄭重相贈。

    這一次,在渭北的三原古城,因為有著三原總商會的大力倡導和全力協助,有著各處商家作坊以及廣大民眾的熱情支持,有著當地曆史悠久、素質優良的工坊匠師隊伍,在高明德的整體運作管理下,在左氏兄弟的認真技術監督下,再加上他們三人彼此間的相互提示和協作配合,當日下午,剛剛進入試生產階段的火器工坊,就將開始生產後所暴露出的各種層出不窮的毛病和問題,迅速高效地一一進行了排除或修正。

    由此,火器工坊很快就走入了生產運轉的良性軌道。

    實際上參與到車間製作生產的匠師、學徒和夥計,一共有近七百人。因為從事的是高度危險、高度緊張的手工操作工序,所以他們被平均分成三個班次,每個班次有二百多人,每班連續工作四個小時後就進行一次輪換交替。這樣被替換下來的這一班,在緊鄰染坊,由附近宅院改建的營舍中,經過八個小時的充分修整和用餐之後,才會再一次的被輪換上陣。

    如此交替往複,歇人不歇機,晝夜不停地進行滿負荷連軸生產。針對即將到來的大規模戰事,火器工坊已經從今夜開始,正在為靖國軍源源不斷地提供著火器方麵的後備資源。

    從當日下午產出第一件火器開始,直到此刻的子夜淩晨,在經過十二個小時的輪換交替工作後,所有三個班次的全部人員,都已經在車間內,輪換著進行過了一個班次的實際生產操作。經過這一整個周期的磨合適應和調整處理,從此時起始,火器工坊已經開始進入了順暢運轉並實現規模化產出的階段。

    整個工坊的籌備、建設、進駐、裝配、調試、試生產、調整、正式全速生產,以上這些頭緒眾多、繁雜無比的各項程序,居然在短短不到三日之內,全部具體落實到位。

    這一切,都讓所有的當事者,眼下想來,都不得不驚歎於自己親身參與締造的這項堪稱空前絕後的奇跡!

    他們的才華和智慧,他們的心血和汗水,他們的默默貢獻和付出,正在緩慢而有力地撥動著戰爭天平上的指針,吸引著勝利之神,一步步地向著自己、向著這一顆顆滾燙的人心,悄悄地臨近。

    ………

    1918年2月2日(臘月廿一),清晨六時前後,三原城西南紅房巷,靖國軍火器工坊,三層玲瓏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