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人生是場修煉

第7章 恪盡職守,讓能力閃光(2/5)

    職責觀是勇敢者不可缺少的強有力的支撐者。它使勇敢者更堅強、更正直。在前所未有的暴風雨到來前,龐培毅然決定率領人馬乘船直奔羅馬。當時,有位好朋友勸他不要冒這個巨大的危險,因為這樣的風暴,可能奪去人的生命。麵對惡劣的天氣和摯友的規勸,龐培說:“我必須馬上出發,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隻要龐培覺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是對的,就算有千難萬險、生死難料,他也毫不畏懼,狂風暴雨和生命危險都無法阻擋他的意誌和勇氣。

    02 我盡職,我光榮

    威靈頓的座右銘是“恪盡職守”。和華盛頓一樣,威靈頓非常忠於自己的職責,為此,他不但犧牲了自己的“名譽”,而且承受了各種苦難。他曾經在倫敦的大街上被人圍攻,當他妻子的屍體還停放在家中時,暴徒們又砸碎了他家的窗子。他曾經說過:“在人的一生中,最值得人們追求的就是盡職盡責,這是我們唯一的精神支柱。”沒有人能像他那樣忠於職守了。如果自己都不能忠於職守,也就不要迫使或奢望別人去恪盡職守了。艾希·迪安的話非常明智:“隻要我自己盡職盡責,別人就會自覺地履行職責。”

    威靈頓在葡萄牙指揮盟軍作戰時,他看到本國人民在戰爭中暴露出來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不夠合理,就認為是自己的過錯。威靈頓說:“我們熱情高漲,‘萬歲’聲音此起彼伏,處處張燈結彩,高奏凱歌,到處都在舉行盛大的慶祝會。但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各國人民要堅守自己的職務,絕對服從法律的權威。”

    對自己的職責不懈追求,是威靈頓性格中的指導原則。他把職責看得至高無上,尤其非常關心公共事務。他的部下受他的影響,同他一樣忠於職守,關心公務。在滑鐵盧戰役中,威靈頓騎馬到步兵操練場。他對一位士兵說:“小夥子,站好!你覺得英國人怎麽看待我們?”這位士兵立即答道:“無所畏懼,先生,我知道我們的神聖職責。”

    在納爾遜眼裏,職責意識也高於一切,在為祖國服役的全過程中,他始終堅持著這一原則。他有一句至理名言:“大英帝國希望她的公民都恪盡職守。”在特拉法爾加海角采取軍事行動時,他率領的全體官兵都聽到了這句名言。納爾遜的偉大作為也實現了這個諾言。臨終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已經竭盡全力!感謝上帝。”

    納爾遜的朋友科林伍德勇敢、明智,而且十分質樸。在一次海戰中,他乘坐的戰艦被擊中,就在船即將沉沒的時候,他對旗艦艦長說:“現在,我們的妻兒正走向英國的教堂。”科林伍德是一位非常盡職的獻身者,他總是鼓勵那些初出茅廬的年輕夥計:“一定要付出你全部的努力去履行自己的職責。”

    他曾對一位見習船員語重心長地表達了自己果斷而合理的見解:“人隻能依靠自己,隻有自己去努力,個人才能獲得進步,內心才能得到安寧。”對待自己的工作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管對上級還是下級,言行都要得體,記住“謙受益,滿招損”這句話。隻有精通業務、忠於職守、善良友好的人,才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領導的器重。

    如果一個人工作上不思進取、馬馬虎虎,卻又趾高氣揚、驕傲自滿,那麽他必定會整天苦惱失望,不會輕鬆愉快地處理工作上的業務問題,最終工作幹不好,和同事也處不好。因此,我們一定要倍加小心,不能讓自己淪落到這種地步。如果不幸真這樣了,隻能親者痛,仇者快,你自己得不到一點好處。要不斷地勇攀高峰,就算你最終沒有取得成功,你的精神依然是最具魅力的。擁有一個符合實際的目標和追求,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千萬不要總把精力放在提拔和升遷上,對於這些要坦然對待。隻要你的上司是個有頭腦、有才能的人,他們就會優先提拔和重用你。

    大不列顛民族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忠於職守。在特拉法爾加海角即將爆發戰鬥時,納爾遜將軍提出的戰鬥口號不是“榮譽、勝利或者正義、祖國”,而是“職責”!用這種戰鬥口號來管理軍隊,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

    在非洲海岸遇難以後,“伯克哈德”號巨輪漸漸下沉。船員們把船上的婦女和兒童送上救生船後,向天空鳴槍致意,慢慢地同巨輪一起沉入了海底。希賴頓市的羅伯遜說:“是的!仁愛、職責、自我犧牲,是英國人最高尚的品德。她擁有著堅定不移的決心,心中充滿正義、道義。雖然缺少必要的修飾而顯得不夠優雅,但上帝賜給她的比這些要寶貴得多!她懂得教育孩子如何麵對鯊魚的襲擊,如何在大風大浪中搏鬥,她教給了孩子生存的能力,卻沒有一絲得意。她認為,這是自己應盡的職責。當然,她不會仰慕任何一位演員,同樣也不會把真正的英雄當成演員。”

    03 上帝偏愛有責任感的人

    恪盡職守是一個民族引以為榮的偉大精神財富。隻有具備了這種品質,民族才能繁榮昌盛,未來才能充滿希望。如果失去了,或者削弱了這種品質,貪圖享受、自私自利或愛慕虛榮就會充斥整個社會,這樣一來,災難就會降臨,國家和民族就會走向衰敗,甚至走向滅亡。

    許多明智人士對於法蘭西民族近幾年來走向崩潰的原因大都有相同的見解。他們認為,這個民族,不論是個人還是領導者,都拋棄了社會責任感和忠誠正義。在大戰前夕,法國駐柏林的武官斯多菲爾上校對此深感憂慮。1869年8月,他在寫給皇帝的一封私人信件中(戰爭爆發的前一年),談到了德國人的優點:德國人民受過嚴格的教育,具有嚴謹的組織紀律性,有崇高的敬業精神,崇尚勤勞勇敢的獻身精神,為了民族的振興事業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恪盡職守是他們的天職。像這樣崇尚敬業精神的民族是非常少見的。然而,法蘭西民族卻與其相反,奢侈浮華,令人沮喪。我們的人民目空一切,置道德、正義於不顧,不重視家庭生活,沒有愛國熱情,鄙夷勤勞與節儉,更沒有愛崗敬業和拚搏奮鬥的精神。他們缺乏信仰,狂妄地嘲笑、譏諷一切,這是多麽的浮華輕薄啊!唉!法國人這樣蔑視真理和職責,一定會導致災難降臨!

    斯多菲爾上校著名的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柏林待過的人都知道,普魯士人朝氣蓬勃,精力旺盛,推崇愛國主義。他們身體強壯,信仰堅定,崇尚勤勞、勇敢。法蘭西人與普魯士人正好相反:法蘭西人自高自大,沒有創業精神,輕視體力勞動,道德、正義、家庭、愛國主義、宗教,在法蘭西人眼中一文不值!劇院中傳播著淫穢、下流和無恥,人們在這裏墮落。明智和道德是一個民族重要的品質,可愚昧而衰弱的法蘭西卻沒有自我恢複和振作的智慧與力量,隻能不斷地走向墮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