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的拆白大王

第12章 偷鞋的鉤子燈籠(1/2)

    清末民初的時候,皮鞋和西服從西方傳到中國不久,國內各大城市漸漸流行開來。當時的皮鞋在漢口的市麵上賣的價錢很貴,大多數年輕人為有一雙皮鞋和一件西服而感到自豪。 因為那是富貴和時尚的標誌。

    然而,一些人買不起新的,就隻好到當鋪買舊的二手皮鞋來穿。 而那些舊皮鞋大多出自賊人之手。當時漢口地麵上有一類專門在客棧偷鞋的人。

    周少貴知道偷鞋子的買賣好做,也想在皮鞋上搞點名堂玩玩,但周少貴與一般的賊人不同,他有心計,總能別出心裁地搞些花樣,使客棧老板防不勝防。

    自古以來,客棧就有查房的規矩,如今也沒有例外。 那時候,漢口民間還沒有電燈,更沒有手電筒,客棧查房一般用的照明工具就隻有燈籠了。周少貴就事先專門在燈籠上下功夫,發明了一種連騙帶偷的工具——鉤子燈籠。

    所謂鉤子燈籠:就是在燈籠下麵安兩根細繩子,繩子下麵係上兩隻鋒利的鐵鉤。具體的偷鞋方法是:冒充查房的夥計,想法進入客房內,以旅社夥計的身份親熱地跟睡在床上的客人打招呼,說話的同時趁人不備,在不彎腰,不低頭的情況下,借助床與地麵的視線死角,也就是燈下黑的原理,神不知鬼不覺地鉤住旅客的鞋子往外就走,並邊走邊笑,邊道晚安。

    當時,漢口寶善堂有個聚友客棧,是漢口有名的旅社。平日店裏的生意很好,來來往往的客商穿著體麵,周少貴把目標放在了這裏。

    有個棉花販子姓劉 ,江西南昌人,本行中人都稱他劉老大。每年到了十月份收棉花的季節,劉老大就邀約一些同鄉結伴從江西開船到漢口來收棉花,常住在這聚友客棧。

    這次也不例子外,那姓劉的江西佬表一到收棉花的旺季,就急急忙忙集齊了人馬,駕船來漢口。他們泊好船後,也照例住那聚友客棧。

    客棧的老板姓李,漢川人,生得薄唇利齒,是個八麵玲瓏的人,見有老顧客上門,忙笑臉相迎道:“江西老表來了,裏麵請,裏麵請!”

    隻見那劉老大同行的江西人,個個西裝革履,皮鞋擦得閃閃發亮,手上提的是沉甸甸的藤條箱,箱子裏裝的都是販棉花的貨款。

    一天,周少貴在天黑之前,首先到聚友客棧訂了一間客房住下來,同時用麻袋把事先做好的鉤子燈籠拿進客棧,再打探到客棧內各個客房裏客人的情況,甚至連客人的姓氏都打聽到了。

    等到了深夜,周少貴估計客棧的夥計已熟睡,就拿出自己的鉤子燈籠,扮著查房的夥計,來到劉老大的房間門口,壓低了聲音唱道:“查-房-嘍 !”同時推開門進去。

    當時那江西劉老大還未睡,正躺在床上抽煙。周少貴也不慌張,嘴裏唱了個“喲”說:“劉老板這晚還末睡?有麽心事?”

    劉老大見周少貴有些麵生,隨口問道:“這客棧是我常住的地方,我怎麽沒見過你?”

    “當然,”周少貴不慌不忙地道:“我今年春天才來,你肯定沒見過我。但我今天把你服侍好了,你會記得我的。我們李老板特地吩咐,要我好好侍候您,我這麽晚來,就是問您是否要喝茶,或是要起夜入廁。這黑燈瞎火的,我特地打著燈籠來幫你照路。”

    周少貴邊說邊環顧四周,卻不見了白天看見的那四隻裝錢的藤條箱子。原來,劉老大看箱裏的錢多,以防萬一,把錢存在進了錢莊。周少貴想,大錢是搞不成了,那就隻搞他的鞋子。

    那劉老大見這新來的夥計說話乘巧,忙遞了根煙給周少貴。周少貴接了煙,點頭哈腰不停地說謝謝,同時用鉤子燈籠鉤起劉老板的床邊的新皮鞋就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