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法師

第十五話: 歸國2(2/3)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以空的眼光來體會一切,先否定無「無明」,而後再否定此項否定,即是所謂「無無明盡」。即是說,既無迷惑,也不會消失迷惑。

    迷惑是不可能根絕的,我們所能做到的是不為迷惑所桎梏。

    「無老亦無死」同樣的老死也不會消失,這就是說我們出生在世上,一定會經曆老死,誰也無法逃避的自然法則。將生老病死視為空,並非要否定這些事,而是在現實世界中既然不免生老病死,我們又何須好惡執著,應該坦然接受生老病死。

    當然,建立觀念很容易,切身實踐就不那麽簡單。不管生活如何幸福,如若執著於此幸福,就會動彈不得,非但落得不幸福,而且還會很慘,能坦然接受生老病死,那麽不獨當事人,連他周圍的人也能得救。

    「無苦、集、滅、道」,意即無法知道,也無法得到,正因無法得到,因而繼續談「無」。

    苦、集、滅、道為「四諦」,諦是即為真理。

    「苦諦」意即世界乃痛苦之表象,「集諦」是指人對無常會產生自私、任性的執著之心,「滅諦」乃指喻我們如何超越無常與執著,以鏟除痛苦的根源,達到領悟的境域,「道諦」是闡述達到滅諦所須修行的八個正道。

    釋迦牟尼在傳道當時,開門見山地說「人生即苦」,人常懷著一顆無法消愁的心,隻是經常逃避事實,以自欺的方式不斷在苦難中掙紮,是為「苦諦」。

    隨著身心的成長,從物質到精神,由外而內介入心靈,塑造為一個任性的自我,這就是苦的成因,能感受此種成因者即是「集諦」。

    了解成因後,會興起處理、解決的辦法,製止煩惱之願望,就是「滅諦」。

    「道諦」是被稱為「八正道」,佛教所談的道理是因緣,順乎因緣之理即是「中道」,明白因緣的道理便是「正道」,能順從因緣的法則,領悟因緣的道理,自然可以消除執著心,不步上極端。

    「既無智亦無得」,現代人雜亂地吸收各種知識,以致隻知用嘴來講,並未能融入體內,肚子裏卻是空的。

    若懷著執著之心,必會犯錯誤,怠慢自己的職務、忽略家庭。為解除此種可怕的執著,需要培養「視為空」的般若之智慧,因視為空,才能產生自由,因為是空,所以永遠是新鮮。

    「無智」事實上是大智,平常我們好像覺得自己懂很多,而實在那都是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對立性知識,鏟除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念頭,就會覺得既無損失亦無所獲,所以才說是「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菩提薩埵」就是菩薩,因為是無所得,所以就心無罣礙,若老存著有所得,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要有所得,就有所求,有所求就有所為,那麽都成了「有為法」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就不是般若。所以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的地方。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將一切視為空,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甚至自己連說什麽也沒有,這就像失去了自己,而也不存有失去自己這回事,即正確了解無所得的意義,以獲致般若的智慧,但一方麵也無自覺得到「般若的智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