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新帝國

第626章兵臨城下(1/3)

    有這麽一個規律,隻要有勢力在江東建立王朝,都把鎮江當成保命的軍事重鎮。

    何之?因為鎮江不遠處,就是南朝曆什國都南京(昔時稱建業、建康、江寧)。南宋雖然定都臨安,但南京卻是杭州門戶,鎮江則是南京門戶。

    三國東吳的國都在建業,但在決定東吳國運的赤壁之戰時,東吳的國都就在鎮江,時稱為京。之所以稱為京,是因為附近有京峴山(焦山以南)。

    正史上的劉備借荊州,演義中的劉備甘露寺相親,家喻戶曉的故事都發生在京口。

    東吳在鎮江的國都史隨東吳被滅而結束,但之後的鎮江,地位依然重要。為什麽?鎮江的地理環境:鎮江北臨長江,南岸有著名的鎮江三山,既焦山、北固山、金山。

    金也就是著名的神話故事《水漫金山》,就發生在這裏。北固山,就是辛棄疾登臨的這座小山,憑欄北望,“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鎮江臨水負山,地勢非常險要,成為南京東線重要的戰略屏障。如果北軍占領揚州,接下來就會從長江北岸南下,奪了鎮江之後,就等於切斷了南京與常州、蘇州、浙江之間的聯係。北軍可橫掃蘇南,進而形成對南京的戰略包圍。

    鎮江之於南京的重要性,按唐代杜佑的說法,就如同孟津(黃河關口)之於洛陽。北軍要是奪下孟津,洛陽無險可守,南京也是如此。所以,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都把鎮江當成一線軍防重鎮,其相當於金庫的大門,金庫大門洞開,用不了多久,金子會被人全部搬走。

    古人講得很清楚:鎮江的軍防稍有一些疏忽,南京的危險就大一分。東晉初年,蘇峻作亂,重臣郗鑒坐鎮京口,同時拒絕有人提議的放棄京口過江奔廣陵(揚州府)的想法。因為郗鑒清楚,一旦放棄京口,京口以東的吳郡、會稽郡(浙北)等朝廷錢糧所出重地就守不住了。守住京口,即使國都失陷,東晉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一旦吳郡、會稽郡丟了,就是孫武孫臏複活,再救不活東晉。

    一代梟雄宋武帝劉裕,辛棄疾詞曰: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而前一句則是“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劉裕小名)曾住。”

    劉裕在京口住過?何止是住過。現在人說到劉裕,都會說他是漢楚元王劉交之後,彭城人。實際上,彭城隻是劉氏的郡望,劉裕真正的出生地是京口。東晉末年,權臣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楚。劉裕不服桓玄,就與眾豪傑密謀於京口,最終誅殺桓玄,開始了傳奇的梟雄之路。

    劉裕建立宋朝後,京口的身份成了帝鄉。其實,京口即使不是劉裕的出生地,出於保衛南京的原因,劉宋也極端重視京口防禦。

    劉宋在京口設南徐州,麵積倒不大,但卻是劉宋的一線州,劉宋有個規定:能當南徐州刺史的,基本上都是劉宋宗室,外人沒有資格守南徐州,可見及極其重要的地位,到了後來的幾個王朝,他們也都是如此,除非是皇族親信的親王,否則都不可以出任南徐州的刺史,如果一旦讓外人掌控了這地方,就相當於讓外人掌控了南京的命脈,王朝隨時就要玩,就要危險了,可見此地實在是江東偏安王朝的命脈所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