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新帝國

第442章地方凋零(1/3)

    遼東鎮在大明的曆史上,始終是比較特殊的存在,因為它孤懸關外,他又是明軍最後一個光複的省級地方。

    大明帝國開國的時候,因為把首都定在了南京,所以對於遠在關外的遼東,是處於長鞭莫及,難以控製的地步,所以才會把它交給當時的山東承宣布政使司來管。

    像遼東鎮的舉子,他們要參加科舉的時候,都是南下去山東濟南參加考試的,但是因為後來前往濟南實在太遠了,才渡海南下,前往登州,在登州的考試院進行考試,可見雙方的關係是極其的密切的,在許多人員裏麵和定位裏麵,遼鎮就相當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下麵的一個特別行政區。

    一開始的遼東鎮是歸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管的,但是後來因為山東地方也不小,要管的地方太多,而遼鎮的地方也太大了,根本不適合由山東來管,所以才會把遼鎮獨立出去,成立了布政使司和都司。

    自從建奴迅速崛起了以後,攻占了整個遼鎮,大量的遼民流離失所,走投無路,要麽是投靠了建奴,苟且偷生,要麽就是偷偷渡海南下,進入了東三府,但是這些進入東三府的遼民他們衣食無著,隻能夠通過行討或者是做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為生,這引起了當地百姓鄉紳極大的不滿,對遼民充滿了歧視之意,東三府這裏對遼民的歧視都達到了極點,認為是他們的無力,才會導致了地方的崩潰,遼鎮地方的崩潰同時,也拖累了東三府。

    當年孔有德等出兵抵禦建奴,途中發動吳橋兵變,率領軍隊回到山東攻打登州,孔有德初欲求撫,孫元化主撫(人家在造反,他認為是鬧響),命耿仲明去城外教場負責安撫,他們打算將城外教場居住的遼兵家眷移入城內,以便步兵居住,但登州士紳出於對遼民的歧視,拒絕遼民入城,據說還搜戮城中遼兵。於是耿仲明勃然大怒,糾集了很多遼東的同鄉作為孔有德的內應,於翌年正月初三獻城,孔有德部遂迅速攻陷了重鎮登州。

    可以說吳橋病變的發生,都與山東百姓歧視遼民有關,這也算是遼民與山東地方勢力的一種衝突,參與孔有德等兵變的主力,還是這些南下逃過來的遼民為主,他們在山東也都站不住腳跟,活不下去,唯有鋌而走險。

    他們在遼東就是國破家亡,被建奴趕到了走投無路,無地方可去了,他們不甘心做建奴的奴隸,隻能夠冒險南下,但是即使他冒著生命危險,越過了渤海,逃到了東三府,他們也都混不上好日子,當地的百姓極其討厭他們,極其的排斥他們,連活下去都是十分困難,吳橋兵變也稱得上是本地對於遼民的極端壓榨的一種反抗,最終變成了席卷整個東三府的大暴亂。

    經過吳橋兵變以後,東三府被打爛了,這些遼民也都受到了極大的削弱,雙方算是矛盾暫時被壓下來了,新任的巡撫劉遠橋在治理東三府的時候,可是采取了兼收並蓄,平衡各方利益的做法,迅速的穩定了局勢,對於遼民他也都給予了極大的尊重,因為經過了戰亂以後,東三府大量人口人員的死亡,他們急需要大量人口的填充,這才保證了暫時的平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