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新帝國

第201章重鎮登州(1/2)

    大明朝實行的省、府、州、縣製,登州歸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九年登州由歸屬萊州府之下的州升登州府,治蓬萊,轄寧海州、蓬萊縣、黃縣、福山縣、棲霞縣、招遠縣、萊陽縣和文登縣,自此形成東登西萊的局麵。

    天啟元年設登萊巡撫於此,登萊巡撫袁可立曾在此操練水師,登萊成為關防重鎮。

    登州升州為府的原因:時以登、萊二州皆瀕大海,為高麗、日本往來要道,非建府治,增兵衛,不足以鎮之。”

    山東半島三麵環海,擁有長達約二千五百公裏的漫長海岸線。漫長的海岸線及其東突入海的地理環境使得山東的海防極為困難,極易成為倭寇襲擊的對象。在本明山東六府中,登州、萊州、濟南和青州四府轄有臨海區域。

    山東自兗州、東昌而外,其當大海一麵之險者,濟南東北境也;當兩麵之險者,青州府北及府東南境也;當三麵之險者,登、萊二府之東、南、北皆以海為境也,所以特別容易受到來自海上的攻擊,倭患特別的嚴重。

    元末明初壹岐島、對馬島又是倭寇盤踞的巢穴,對於倭寇而言,從日本出發,輕易就能渡海到朝鮮半島,然後再渡海到山東等地登陸,轉掠大明沿海,此條路線在當時航海條件下無疑是安全度最高、成本最低的選擇,故山東成了首當其衝之地。

    至明初情況更為嚴重,倭寇借明初江山動蕩不穩,從太祖朱元璋二年開始就頻繁劫掠山東,浙江沿海,倭人之患愈烈。

    海防已經成為關係大明之初政權穩固的大問題,太祖皇帝朱元璋在此建立十一衛、六所。

    但山東都司要管的地方很多(還管著遼東,整個東北地區),都指揮使司工作繁多,己造成無暇顧及海防之態,於是成祖於永樂六年在登州水城增設了備倭都司,以統領山東沿海衛所諸軍,抗擊倭寇,山東海防也因此逐步完善,最高指揮官為登州總兵。

    成祖朱棣先後在即墨、登州、文登三地組建了海防守備三大營:即墨營、登州營和文登營。

    海防三大營各有具體的防務範圍,即墨營協防大嵩、鼇山、靈山、安東  4衛,登州營協防轄登、萊  2衛和青州左衛,文登營協防寧海、威海、成山、靖海  4衛,三大營的建立有效的增強了山東海防力量,三營之間相互支援,形成區域戰鬥力量,不再是單打獨鬥。

    名人周如砥所說:“永樂間,又立即墨等三營,以分控二十四衛所,故其建營之地與所控製之衛所遠近相均。(大約二百裏)

    山東備倭都司全稱為“總督登萊沿海兵馬備倭都指揮使司”,設府衙於登州水城。

    登州水城是天然的防護港且地勢高,進可攻,退可守,遊刃有餘,且有內陸衛所防護,可以稱為抵禦海上敵人的山海關,山東備倭都司是山東都指揮使司的下屬軍事機構,是行都司,下轄三營二十四衛所,一開始歸山東都司管,後沒登萊巡撫後,改歸登萊巡撫管轄。

    登州這裏是行都司,比都司低了一級的,所以就連他這位總兵也算是低了一級,他是地方級的總兵,而劉澤清則是省一級的總兵。

    其實現在大明的總兵,他是相當於後世司令一一樣的頭銜,意思就是市軍分區司令,大市軍區司令,省軍區司令,鄭芝豹相當於大市軍區司令,雖然不及劉澤清那麽牛逼,但是因為他所掌管的地方算是獨處一方的,獨霸區域的,所以說勢力也都相當的大,可以跟對方相抗衡了,隻是它上麵有巡撫在直管著,不是自己完全當家,當然劉澤清上麵也有人管,也飛不了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