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

第十二章 人生(2/3)

    無論是善業、惡業,都會影響到子孫,因為同業相招之故。行善則招感有德者為後代;行惡者,則招感敗德者為子孫。

    四、業力與願力有何不同

    業力是因造作善惡之業,以招感相應果報而得。有部《毗奈耶》雲:“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中阿含經》又說:“身、口、意三業,以意業為重。”意即心意。身、口二業皆由意業為前導,故心正則行正,行正則業善。

    然而輪回轉世的善惡條件,並非自由意誌抉擇,而是因業力的牽引,故《大乘義章》雲:“業力如風,善業風故,吹諸眾生,好處受樂;惡業風故,吹諸眾生,惡處受苦。”

    願力則是因強烈善念而發的誓願,例如菩薩共願皆以“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為本。《俱舍論》雲:“以願為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可見諸佛菩薩大願皆以大智大悲為首。四弘誓願是一切大願的總願,別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願。願力可以成就一切事業,淨土宗也鼓勵往生極樂的人乘願再來。

    星雲自1998年起,撰寫百種祈願文,提供給各行各業佛教信徒作為佛前祈願或當作早晚課誦的參考,希望人人能以善願力共同來成就人間這一塊淨土,成為和樂安詳的美好世界;更希望人人都能開發內心的能源,見到自己圓滿清淨的本來麵目。

    五、人生對生死應有什麽看法

    人對於生死毋須害怕,隻要以平常心來麵對,自然而來,自然而去。生,也未嚐可喜;死,也未嚐可悲。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轉換。生既未嚐生,死亦未嚐死,生死一如,何憂何喜?

    人在有生之年,能夠把握每一個當下,對未來充滿希望,對人間樂意奉獻智慧力量,把生命的過程當作一所大學,各人選修適合自己根性的科係,許多技藝、專長、學識、善根,可以持續到來生。因此,許多天才都是因為前生專精所學,累積善因善種,於今世現行所致。發菩薩心者,為普利群倫,每一行業,每一專長,均應修應學,因而有諸大菩薩化身千百億的感應事跡。

    人死後,受生投胎的業力有三種:第一,隨重業受生;第二,隨習慣受生;第三,隨意念受生。因此,除了業報之外,習慣與意念都十分重要。

    六、人生與因緣果報有什麽關係

    語雲:“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人心如地,播植善種或惡種,全在於我們自己,至於得到什麽樣的收成,也沒有理由怨歎,所以說“心田事不同,果報分勝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