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

第十二章 人生(1/3)

    一、人,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

    生從死來,死又從生去,一切眾生皆因十二因緣而生生滅滅,在輪回中牽係著過去、現在與未來。有如時鍾一般,無始無終,不斷循環。

    有情生命流轉的主體是業[1],業由無明之惑[2]所造,由業又生苦,而苦又從無明(指觀念不能通達)而來,由此而招感生、老、病、死的生命現象。

    因此,人為什麽會有“老、死”呢?因為有“生”。生又從何而來呢?從善惡行為的“有”業而來。而行為的有業是因執“取”而生;“取”又因為貪“愛”而來;愛則因感“受”外境的苦樂所起;受又因接“觸”外境所生;觸則源於完具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而有;六入則由“名色”所形成,名即受想行識,色指色身,名色即構成有情的身心部分;名色又由業“識”投胎所招感;而識之所以投胎,則由過去種種善惡業“行”的力量所驅使;而各種的行為造作,則歸於無明煩惱,缺乏智慧而來。

    因為欠缺智慧的光明,所以生生世世輪回生死。因為開發般若自性,所以解脫煩惱,超越三界。生從何處來?從個人的業力或願力而來。死往何處去?也是因個人的業力或願力而去。

    二、世間為何有貧富、貴賤、智愚、美醜的不同

    這些問題常常使人誤解世間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憤世嫉俗或偏激行惡。其實在佛教的因果觀看來,一切都很合理,每件事都有其因緣。主要的原因,就是業力。古德有因果十來偈,可以簡要解答上述問題: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禮拜中來;低下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行為是因,業報是果。業力可以左右人生中的窮通禍福。業報又分:引業與滿業[3]、定業與不定業[4]以及共業與不共業[5]。貧富、貴賤、智愚、美醜,皆由前業所感,屬於“滿業”,也就是人人不同的“別報業”。

    三、善惡業能相抵嗎?會影響子孫嗎

    為善有如取用有益於健康的粗淡食品、飲料,甚感無味,一段時間之後,帶來可貴的健康,方知粗淡有真味。

    為惡有如取用美味的致癌食品與飲料,當下甚為甘甜可口,一段時間之後,卻帶來各種致命的並發症,方知美味的表相之下,隱藏了許多殺手。善惡業並非以相抵了之,罪業如鹽,善業如水,一把鹽放在一缸水中,自然可以把鹽味稀釋淡化,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日積月累,太多的惡業,會減損累世以來的善德。又積極行善,自然消弭往昔惡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