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繆斯伸出金手指

第11章 十、前蘇聯解體診斷(2/3)

    “那麽,導致蘇聯解體的經濟原因到底是什麽呢?

    “自從我確立了‘觀念消費’這一範疇,試著從這個角度去考察經濟現象,有許多過去忽略的事實就從背景中凸現了出來。我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讀到過幾本蘇聯,其中有一本叫《你到底要什麽?》,好像是柯切托夫寫的,就是寫《葉爾紹夫兄弟》和《州委書記》的,在中,對蘇聯青年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黑市上用高價去買美國牛仔褲、法國香水,看好萊塢電影,聽西方靡靡之音,跳黑燈舞,表示忡忡的憂心。認為這可能導致亡國亡黨,所以發出了‘你到底要什麽’的嚴峻責問與嚴重警告。現在看來,這好像是不幸而言中的讖語。在座各位回憶一下應該想得起來,當時,報紙上與內部參考消息上,類似這樣的消息報道是很多的。可見蘇聯青年熱衷西方消費品是個事實,但是,當時蘇聯領導對此現象的解釋是相當意識形態化的,視之為美國進行文化侵略的一種手段,視之為洪水猛獸。正經曆文革浩劫的中國,對此的評價,更加意識形態化,更加‘左’,還要加上一條,變修的蘇聯領導是導致蘇聯青年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的原因。在當時的冷戰背景下,得出這樣的嚴重結論,也可以說情有可原;但除去意識形態對立的原因,也可見這種思想方法的機械、僵硬。即便美國真的是用它的消費品來實施一種文化滲透與侵略,那麽,對付這種入侵,也不能用空洞、教條的宣傳去抵擋,隻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既然相信共產主義是人類高度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既然認定社會主義文化是人類社會最優秀的文化,搞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就是要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那麽,為什麽不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文化產品,讓我們的日用消費品具有更多的優秀文化的含量,到國際市場上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消費品去競爭呢?

    “這裏,存在著幾個觀念上的誤區:

    “第一,消費, 隻是指人們的生存消費。社會主義社會,隻要能讓全體人民吃飽穿暖,就實現了預定的目標。個人對消費的非同一般的追求,就是個人主義、自私自利,就與共產主義大公無私的道德準則相衝突,就是追求西方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就要加以批判、打擊。

    “第二,國力,就是指的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所以,前蘇聯是要人民節衣縮食發展軍工生產,搞原子彈和載人飛船。不是沒有錢用來發展農業與消費品生產,而是把錢都投到導彈、核彈、航空母艦、核潛艇上去了。前蘇聯是靠核彈與鋼產量,使自己登上超級大國的位子的。

    “第三,文化,隻是一種可以灌輸的意識形態。通過某種封閉的手段,可以造成一種高純度的精神小環境,就像醫院裏的無菌病房一樣。這其實是對文化的力量缺乏理解、缺乏自信的表現。

    “實踐證明,這些觀念上的誤區,導致了前蘇聯在與美國的文化擂台賽中敗北。

    “其實,前蘇聯的文化是有著相當優厚的傳統的,前蘇聯中的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與其他加盟共和國,在曆史上,特別是十八、十九世紀,誕生過多少世界一流的作家、詩人、音樂家、美術家、舞蹈家、藝術家,比之美國,本來是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因為指導思想上的失誤,前蘇聯生產的消費品,讓人感到笨重、呆板;蘇聯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的差距也越來越大;蘇聯的芭蕾,除了‘天鵝舞’外,也難見新的世界一流的作品。結果,蘇聯青年受到美國日用與文化消費品吸引,對美國漸生好感,從而也對美國的政治話語從抵觸變為認同,造成了蘇聯政權的土崩瓦解。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蘇聯不是被美國的核彈打敗的,而是被美國的糖衣炮彈打敗的,但問題還是出在蘇聯領導人對文化功能的認識偏差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