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第一百四十三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1/2)

    &l;div lass="adread"&g;&l;srip&g;sh_read();&l;/srip&g;    乞和,沒錯,由議和變成乞和,隻是一字之差,但卻顯出滿清集團的日益頹喪之勢。

    去國號,稱臣歸建州,獻傳國玉璽,送質子,歲歲朝供……滿清提出了新的乞和條件,希望借此緩一口氣。但實際上,明軍的軍事行動卻還有持續,沒有一丁點的延誤。前線將領隻是把使者看押起來,派人給朝廷送信,然後又象什麽也沒發生似的,繼續揮軍猛攻。

    很簡單,滿清已經不了解明廷政治、軍事結構,以及處理事情的程序。軍人嘛,你就執行命令,按照計劃打你的仗,是不是議和,什麽時候停火,那不是你們關心的事,也不是你們能管的事情。在接到朝廷的新命令之前,你有什麽權力更改軍事計劃?或者擅自停止進攻?

    況且朱永興早就透露過自己的底線,除了投降,就是滅亡,滿清沒有別的選擇。朝廷也斷不會有什麽議和之舉,乞和嘛,雖然離投降近了一步,但仍然是不可接受的。

    原因很簡單,絕不給滿清喘息之機,也絕不給蒙古諸部以為滿清能夠存在的可能。而一旦議和,或者是朝廷有了這樣的意思,蒙古諸部對滿清的打擊就會鬆懈,甚至停止。

    隻有表現出徹底擊滅滿清的決心和意誌,蒙古諸部才不會首鼠兩端,而滿清的不+,..斷失敗,也將使反清陣營的力量越來越大。曆史上,也正是明軍的連連失敗,才使得親附滿清的蒙古諸部越來越多。站在勝利者的一邊,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是最現實的考慮。

    消息傳到北京,毫不意外,朱永興根本連見使者的興趣都沒有。隻是通知前線諸將,滿清的使者放回,大明隻接受無條件投降,沒有什麽議和、乞和。而朝廷的邸報上卻刊登了此事,借韃虜的卑言乞和來提振民心士氣。

    名為中興,實為再造。大明帝國的名字雖然沒有改。但同每一個新興王朝差不多,缺的不是活力和自信。經曆過苦痛戰亂的人們,無論是官吏,還是普通百姓,幾乎都希望一勞永逸,徹底解決韃虜這個大禍患。盡管財政緊張,盡管生活還不是特別好,但對於戰爭的心氣卻是非常足。

    當然,這與明軍的連番獲勝。與朝廷並未濫加賦稅有很大關係。要是象崇禎時,邊餉、遼餉等加個不停,卻是打一仗敗一仗,還被韃虜在畿輔之地數次肆意劫掠,時間長了,民眾自然會生出抵觸情緒。

    其實對於國家,從自身所擁有的能力來看,普通百姓比那些家財萬貫的縉紳豪富付出更多。就象在異族侵略的時候,很多妓女要比士大夫更有節操。也就是。老百姓雖然讀書少,甚至大多是文盲,但在其樸素的觀念中,更希望能夠抵禦外侮,能夠安樂生活。

    也正因為老百姓的生活本就不易,他們的要求也就不高。也就更知道感恩。就以現在的北地而言,政府的賑濟是盡力了,老百姓雖然吃得粗糙,還要自己想辦法解決一些,但隻要沒有動亂。餓不死,有希望,便對朝廷、皇帝感恩戴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