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第一百三十七章 雄心壯誌(1/3)

    滿清入關,神州陸沉,戰爭慘烈,不忍目睹。

    但就是這樣代價沉重的國戰,如果隻是簡單的軍事勝利,那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義。如果不能從這場戰爭中學到教訓,改正錯誤,那屍山血海的代價就隻能換來幾十年,或者上百年的和平,就又會走上治亂輪回的老路。

    而就治亂輪回的趨勢而言,似乎是無可避免的。帝國的曆史越長,這個趨勢就表現得越分明。在這個過程的末端,則是循環出現的帝國崩潰和隨之而來的無政府狀態,以及逐鹿中原的軍閥混戰和平民百姓的苦難掙紮。

    而在爭奪下的混戰中,最終獲得競爭優勢的體係,又勢必屬於駕輕就熟,無須冒險試驗的帝國製度。這是戰爭效率最高,社會認同最廣的製度。於是,帝國製度再一次出現在新一輪王朝循環的開端。

    當然,在兩千多年的曆史上,帝國製度對自身弱點的修補也一直沒有停止。漢朝有削藩,有獨尊儒術;隋唐發明了選拔人才的科舉製度;宋朝完善了抑製軍閥藩鎮的代理軍官製度;明朝發明了代替相權的內閣製度和提高皇帝個人監控能力的廠衛製度;清朝的皇位傳賢原則又建立了激勵皇子進行素質競爭的新機製。

    此外,還有不斷改進但成效不佳的宦官控製%  製度、後戚控製製度等等。盡管帝國製度在各方麵都有完善和發展,但在最根本的關係上,在農業生產者與暴力賦斂集團的關係方麵,一直不能出現有效的權力製衡。因為最有製衡**的受害者,始終是毫無權力的平民百姓。

    所以,在帝國承平日久。人口大量增加之後,農業依賴的土地資源便日漸緊張,帝國各階層對土地資源的爭奪也日趨激烈。資源競爭導致了嚴重的兩極分化,一方麵是在競爭中獲勝的官僚地主和平民地主獲得大量土地,另一方麵,在競爭中失敗的大量人口淪為佃戶、雇農、奴仆、流民、乞丐、土匪或盜賊。他們造反的機會成本很低,帝國崩潰的風險也因此加大了。

    在對生產資料的激烈競爭中,由於破壞了帝國賴以生存的農經濟製度,便象火上澆油一樣製造出更多的流民和造反者,直到所激起的反叛暴力超過新聚集的帝國鎮壓能力。

    於是,秩序崩潰,下大亂,生產性活動大麵積停止,人民在戰亂和饑荒中大批死亡。土地荒蕪,人口銳減,自然資源相對寬裕。各暴力集團範圍的割據局麵形成,相互攻殺吞並,最後建立新的帝國。此時劫掠的利益低於維護秩序並從事生產的利益,生產開始恢複,和平年月又降臨了。

    歸根究底,帝國無法吸納自身創造的過剩人口。便以這種方式解決人口過剩問題,也就是以王朝更替和治亂循環為常規的自我校正機製。

    因此。要跳出治亂輪回的周期律,便既要解決人口與資源關係的長期性問題,還要形成構造新型政治均衡的社會力量,從而解決統治集團墮落的周期性問題。但農經濟的基礎不變,誘導或脅迫帝國製度發生根本變遷的利害格局就不能形成,王朝循環就不會終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