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第一百三十六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1/3)

    義州衛,又名廣寧後屯衛,錦州北方屏障,不管察哈爾等部是否敢南下,對於錦州來,都是一個威脅。£∝說,滿清的兵力早就捉襟見肘,缺口一被打開,破綻便會越來越大,長堤潰於蟻穴便是這個道理。

    而明軍也根據形勢變化即時作出了調整,蕩朔軍由寧遠出動,向錦州方向壓去。明軍走得十分謹慎,一百多裏的路程,三才走完,先輕取筆架山,再猛攻而下塔山堡,兵鋒直指杏山堡。

    塔山、杏山、鬆山、錦州,這四座城池是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幾十年前,明清兩軍在此進行了為時兩年的鬆錦大戰,明軍慘敗,時人評論:“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禦,而廟社以墟矣!”

    追根究底,戰場上的指揮失誤固然重要,但根源卻是明朝政治的**,導致了督監不和,將官畏死。其時,明軍與清軍對陣,兵員和火器都勝於清軍,但攻不勇敢,守亦不堅決,各軍頭互相掣肘,指揮動搖不定,大軍不知所從。

    而這次明軍再抵舊戰場,兵不過四萬,可無論是武器裝備,三軍士氣,還是指揮作戰,都遠不是二十多年前可比。

    至於兵力方麵,明清兩方是半斤八兩,誰也不占優勢。但從質量上,清軍則遠不如明軍。因為錦州是防禦作戰,且清廷在蓋州投入了主要兵力,使得錦州的四五萬清軍中有一半是征召而來的包衣奴才。

    也就是,清軍中戰力較強、戰意堅決的隻是不足三萬的滿人兵將。而他們的對手卻不僅僅是四萬蕩朔軍,從南方調回的水師和陸戰隊,以及北京軍區抽調的一個師陸軍,很快就會投入戰場。

    明軍攻下塔山,繼續穩步推進。又占高橋,歇息一後,浩浩蕩蕩開向杏山。高橋到杏山不過二十多裏,一出高橋,四野多平川河流。放眼望去,到處是大片大片撂荒的土地和雜草叢生的山丘。那種綠色本來應該預示著勃勃生機,但此時卻讓人生出蒼涼之感。

    前方敵情,半個時辰一報,道路之上,不時可見哨騎軍士,還有穿著青綿布齊腰甲,戴明盔,掛令牌、持令旗的旗牌官來回奔走。

    嚴密的戰陣向前滾滾而進,前麵、兩翼是一輛輛車炮壓陣。這段時間內雖然沒有戰事。但各軍中的武器裝備卻在不斷加強,蕩朔軍中的佛朗機炮、青銅野戰炮,還有其他火炮的數量激增。無疑,戰鬥力也提升了不少。

    夏國相微勒韁繩,戰馬順從地上了路旁的一個土丘,幾名軍官和親衛緊緊跟上,圍著夏國相向遠方瞭望。

    大隊大隊的明軍士兵昂然行進在遼西的大地上,換裝還在不斷進行。但以總旗為單位,盔甲都是一種樣式。顯眼的莫過於最新的胸甲步兵。甲胄鋥亮,正麵還衝壓著虎頭圖案,隻護前胸和腹部,重量也比老式鐵甲減少了很多。

    甲胄的反光讓夏國相眯了眯眼睛,但神情顯然是滿意的。軍人嘛,隻有向前。向前,你要逃跑才會想著防禦後背。這種胸甲輕便,防護力也不錯,最重要的是能大批裝備士兵。要知道,明末時朝廷財政捉襟見肘。政治上**不堪,兵器盔甲這樣的軍國利器不僅難以保證供應,且質量低劣。哪象現在的明軍,糧餉充足,武器裝備也一直在更新換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