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第六章 無題(1/4)

    日本有白銀,中國有絲綢、茶葉和瓷器等貨物。而荷蘭等殖民國家在遠東做生意的手法便是四處拿貨去換日本的白銀,再拿白銀去換貨物,賣回給日本賺一筆。

    這種做生意的手法叫做“內海貿易”,做這種貿易的人稱為nryrder,他們把中國海(台日中這一圈)稱為“遠東湖”。當然,如果有這麽好的貿易機會,那為什麽台日中不自己做生意,反而要讓荷蘭人來做呢?

    主要原因就是17世紀上半葉的中日都在鎖國狀態,政府明令片板不準下海,雖然仍有民間的走私,或開放幾個港口對外做額貿易,但供貨量是遠遠不夠的。

    而台灣的地理位置,對荷蘭人是個良好的戰略點:一可當作儲存貨物的倉庫;二可當作船隊的補給與休息站;三是北上日本、西向福建、南向呂宋、往馬六甲海峽、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地理中心;四還可用鹿皮、糖換到日本的銀子。這是荷蘭在遠東的貿易布局。

    這種“內海貿易”最興旺的時期是在1641~1654年間,平均有二十六艘船在遠東海域內東買西賣,單是台灣與日本間的航線,每年有九艘專用船南來北往。在這鼎盛的十年間,對日貿易的利潤平均有100%。從台灣運糖賣給日本的利潤約5%,賣給波斯的利潤約96%。

    但到了1654年之後,荷蘭在遠東的貿易就走了下坡路。關鍵便是中國的生絲市場。被孟加拉用低價搶走了。要知道,荷蘭賣到日本的商品總價值,約有一半以上是生絲和絲綢。孟加拉的生絲暴跌。中國的生絲暴漲,市場優勢完全顛倒過來。

    更糟的是,遠東航線的利潤竟然減到0%左右。對荷蘭來,如果利潤低於60%,就不值得出海做這筆生意。接下來就是可以預見的惡性循環:遠東航線的船先是減為十三艘,到了1660年代末期,隻剩下了四艘。任何人都明白。荷蘭在遠東的生意快終結了。

    給了荷蘭最終一擊的是滿清實行的“沿海遷界”,來自中國的貨源一下子被切斷了,連走私都變得不可能。

    曆史上。荷蘭在與清廷接觸失敗後,很快便做出了決定:不再派船到中國海,而是讓中國商船進入巴達維亞。這樣就不必再派船出海,而能得到所需的各種貨物。可以省去船隻、水手的沉重成本。到了十七世紀末。荷蘭終於完全放棄了遠東,退守印度尼西亞群島。這個廣大的海域從此拱手讓給乘虛而入的英國人,做起鴉片和茶葉的生意。

    一部政治史,從某些方麵來看,其實也是經濟史。特別是西方的殖民者,往往以經商賺錢為主旨,從商業的觀點評估,來決定政治決策。以及戰爭規模。

    鄭成功打敗了侵占台灣的荷蘭人,是民族英雄。這一點不必爭論。但荷蘭從商業角度和軍事評估上,認為這個島已不值得投入大規模軍隊,不值得在台灣大打一場,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對於荷蘭這個買進賣出、投機倒把的商人來,遠東貿易已經不值得去做。但對朱永興來講,卻不是這樣。因為光複了大江以南後,海貿商品的貨源得到了保證,成本大大降低。甩開荷蘭、鄭氏這樣的中間商,又離倭國比較近,直銷的利潤卻是相當可觀的。

    當然,對倭貿易隻是籌集資金的一個渠道,還有對絲綢、茶葉、食糖、棉紡品等需求相當旺盛的歐洲。

    英國和法國都想爭搶出口貨物的份額,從而成為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便要與控製馬六甲海峽的荷蘭打交道。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英荷本來便是敵人,而荷蘭又將是中國以後的敵人。所以,布局從現在開始,便已經在進行了。

    這個時候沒有人能知道朱永興內心的真實想法,也不可能理解他要在亞洲大展拳腳,將西方殖民者趕跑,從而獨霸亞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