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第四十一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1/4)

    “殿下,此應是鶴慶府轄管,下官——”金維新有些不解地望向朱永興。

    “此是全滇省之事。”朱永興正色道:“鈔關密布,設卡收錢,此乃弊政。既有礙商業流通,又易滋生貪腐。而且這商稅的征收,也不能沿用從前成法。額度要加大,亦沒有什麽三不收的規則,要一視同仁。”

    明朝的商稅其實很不合理,朱元璋因為不懂商業,把商稅定在三十分之一。那些商人和士大夫階層勾結,簡直富得流油。所設的鈔關雖多,但隻敲詐盤剝那些沒有背景根底的商人。所謂的三不收,便是官員的不收,太監的不收,有功名的不收。

    冒充官船風險太大,請有功名的做護身符卻百試百靈。所以在明朝,進士和舉人堪稱一專多能,他們不但推動了文化教育產業的繁榮發展,而且在民營航運領域大顯身手。商人給他們的回報也豐厚,明朝擬話本《文瘋子傳》裏,一位秀才同時給兩艘民船護航,拿了人家五兩紋銀的顧問費。進士和舉人比秀才有身份多了,他們更有資格幫人免交過路費,拿的報酬自然更高。

    “農稅重而商稅輕,使得官商勾結、斂財暴富,而使民負擔沉重,此積弊該是逐步掃除的時候了。”朱永興輕輕叩擊桌案,感慨地道:“民不聊生,群起暴亂,殷鑒不遠啊!”

    金維新點了點頭,又想起一個問題,便試探著問道:“官紳不納賦稅,不納錢糧,亦是積弊,是否——”

    “宗伯。你現在亦是官身,為日後著想,怎麽看官紳一體納糧繳稅啊?”朱永興似笑非笑地望著金維新。

    這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考驗,金維新大概猜出朱永興要逐步實施的政策,為了日後的升遷的前途。或許也是因為田產家財已喪失殆盡的關係,他很幹脆地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為國為民,家富者多出,家貧者少出,這個道理很淺顯,也必為明理曉義者支持。”

    “宗伯深明大義,吾心甚慰。隻是茲事體大,怕是不那麽簡單哪!”朱永興輕輕搖頭。此時肯定不是提出什麽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的時候,就算是這麽做了,也要換個名義,不能明出來。

    接下來,朱永興又與金維新就一些瑣碎事務進行了商討,基本上算是交代清楚了,金維新方才告辭而出。府衙初創,他還要招募些人才。盡快行使官府的職能。

    屋中空蕩了起來,朱永興輕撫著額頭。緩解著疲勞。這種費心勞神的談話,比行軍幾十裏還累。夢珠和龍兒閑不住,去看大理風景名勝了,朱永興瑣事纏身,也不能陪著。此時,朱永興也頗覺寂寞。想了想,靈機一動,立刻收拾衣服,然後起身而出

    “殿下——”楊國驤見朱永興一身便裝,不由得詫異。

    “你們也換套衣服。咱們今日去吃食街閑遊,嚐嚐這大理的各種美味。”朱永興笑著吩咐道:“告訴夥房,中午便不回來吃了。”

    “閑遊?”楊國驤趕忙搖頭,道:“殿下千金之軀,豈能魚龍白服,混雜市井。待我去告訴城中駐軍,先封街淨道——”

    “封街淨道,那不成惡霸了。”朱永興連忙擺手製止,道:“體察民情嘛,不需如此興師動眾。城中已經安定,咱們便裝而行,誰能認得?快去換衣服,要不吾先去了。”

    “殿下,您——”楊國驤無奈,隻好親自挑選了十幾個身手最好的親衛,讓他們換上便裝,暗藏兵刃,跟著朱永興從府衙後門而出,上了大理街道。

    大理雖初定,但戰事短暫,破壞很。加上明軍紀律嚴明,並不擾民,所以,街上的行人已經不少。

    五花八門的店鋪,形形色色的招牌旗幡,奔走的挑夫,敲著響板的鋦碗匠,叫賣的行商,讓朱永興感歎大理不愧有南京之稱。來往的各色民族也頗多,頭戴次工帽、身披羊皮、赤著雙腳的羅羅人多些;漢人和白人則多戴草帽,身著粗布衣衫,足蹬布鞋或草履,並不容易分辨出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