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筆記秦始皇陵

第6章 大秦兵器不比現代差!(2/3)

    在秦統一六國中,武器的勝出是攻城掠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器絕大多數是青銅兵器,約達4萬餘件。

    鐵兵器數量極少,總共隻有鐵矛1件,鐵鏃1件,鐵鋌銅鏃2件,出土的鐵質兵器僅占俑坑出土兵器總數的萬分之一。

    這說明戰國中晚期後,雖然鐵器已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但由於武器對鐵質的要求過高。

    依照當時的冶鐵水平,還處在塊煉鐵和生鑄鐵的階段,這兩種鐵的硬度和強度均不夠,不宜大規模製作兵器。

    而青銅在當時使用已經非常廣泛,故秦人大量使用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銅兵器,把中國青銅冶煉工藝推向了一個新的裏程碑。

    秦軍的兵器無論品質或是生產力都比前代有長足的提升,幾乎囊括了當時盛行兵器的所有種類。

    既有以往常見的戈、矛、戟、劍、弩、殳、鉞和銅鏃等,也有首次發現的長鈹和金(吳)鉤。

    有些兵器上還有完整的銘文。

    青銅箭:

    按其功能可分三類:第一類是短兵器,有劍、金鉤;第二類是長柄兵器,有矛、戈、戟、鉞、殳、鈹等;第三類是遠射程兵器,有弩、弓等。

    這些兵器都是鑄造成型。它們的主要成分是銅、錫、鉛,另外還有微量的鎳、鎂、鋁、鋅、鐵、矽、錳、鈦等元素。

    器,最讓人著迷的——首先要數鋒利堅韌的秦青銅長劍。

    柳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4.8厘米。

    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長度一般在50~65厘米)。

    秦劍的造型是一個寬、窄、寬、窄、束腰的造型,前麵是劍尖兒,呈階段性的,由厚、薄、加厚、薄到劍尖,階段性遞減,這種設計使秦劍受力部分得到加強,而又保持一定的彈性,同時劍身又不過於沉重。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隻是輔助功能而居於其次。

    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厘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裏加入多少錫。

    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

    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

    作為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巔峰,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

    這些劍表麵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麵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