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

188 奇怪的戰鬥(1/4)

    從羅科索夫斯基的兵力配置可以看出,他的戰術似乎平平無奇,依托城市和工事削弱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勢頭,成功的將敵人拖住之後,再利用股精銳裝甲部隊進行反擊。+頂點說,..反正這一套戰術沒啥稀奇,仿佛地球人都會用。

    不過人人都會用的戰術,不代表人人都能用得好,同樣的招式,有的人使出來是驚動地,而有些人卻等於放了個屁。為啥?內涵不同。

    比如羅科索夫斯基用於阻擊和遲滯德軍的防守戰術,就跟平常意義上的死守完全不同。他應地製宜或者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想出了辦法。

    是的,別看羅科索夫斯基動員了相當數量的卡林科維奇居民參與搶修工事,但是時間實在有限,古德裏安來得太快了。這些倉促搶修的工事雖然擁有四十公裏的縱深,但是請注意,這四十公裏的縱深不等於是這四十公裏的範圍內全都是工事,因為這是不可能滴!

    五萬民兵,看上去很多,但分布在四十公裏的範圍上進行施工作業,那真心就不算什麽了。而且大部分民兵都缺乏重型機械,隻能用手頭的鏟子和鎬頭作業,效率真心不能算高。

    這麽吧,是四十公裏的防禦陣地,但實際上第6集團軍連一條完整的防線都沒有。所有的陣地都是斷斷續續的,東一塊西一塊,看上去就跟賴子頭一樣。

    想用這樣的防禦工事硬抗精銳的德國坦克第二集群,這就是一個笑話。但殘酷的現實是,這並不是什麽笑話。羅科索夫斯基就得靠這些不靠譜的工事抵擋古德裏安二十!

    看上去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像羅科索夫斯基這樣的戰術大師。就能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羅科索夫斯基明白。硬抗是絕對不行的,所以他采取的是流動性防禦戰術,每一處陣地是放置少數部隊,遭到德軍進攻之後,一律不要硬抗,扛得住那就扛一會兒,扛不住的時候,那就趕緊撤。

    可能有同誌要,這是什麽鬼的指導思想,按照這種打法,不就是鼓勵部隊不抵抗嗎?

    不是不抵抗,而是靈活的選擇抵抗的策略,明明你都扛不住了,繼續硬抗除了造成無謂的傷亡,還能有什麽意義?羅科索夫斯基手頭每一個士兵都是寶貴的,不能隨便浪費。

    所以他采取的策略是將敵人放進來慢慢熬,怎麽慢慢熬呢?請注意那四十公裏的防禦縱深。雖然在這四十公裏的縱深上沒有一條完整的整體防線,但是各種排連級別的型防禦陣地是星羅棋布。在這四十公裏的縱深中。隻要是像樣的建築、高地或者樹林和河流都被羅科索夫斯基利用了起來。德軍每前進一兩公裏左右就會撞上一處紅軍的陣地。

    按照德軍攻克卡林科維奇的作戰意圖,肯定不能不打,繞過這些陣地等於是在後勤線路上留了一堆定時炸彈。所以德軍必須要排雷,每一處阻擊陣地隻要能遲滯德軍一個時,四十公裏的縱深不多了,遲滯四十個時不是大問題吧?

    四十個時似乎太短了?那得看你怎麽算,歐洲戰場上很少有夜戰或者夜襲,從早上五到晚上六,這也就是十來個時,還要扣除德國佬吃飯和稍作休整的時間,一能排除十個“地雷”估計就是極限了,四十個地雷就需要至少四的時間。

    而且這還是用最樂觀的計算方式進行估計,實際上在一些比較險要的陣地,肯定不止固守一個時,根據羅科索夫斯基的判斷,這四十公裏的縱深應該能至少為他爭取五的時間。並且,羅科索夫斯基從來都不是光挨打不還手的傻瓜,他怎麽可能眼睜睜的看著德國佬一路順順利利的碾壓他的防線。比如戰鬥開始的第一下午,德軍攻克的陣地就在他預留的機動部隊的犀利反擊下被奪了回來了不少。這等於是德軍白搭了一個上午的功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