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笑傳

第49章 列強環伺警鍾鳴 國防要衝風雲驚(1/5)

    說到清代啊,那可真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啊!那個時候,清朝在台灣推出一係列猛烈的開放政策和措施,就像是給台灣經濟裝上了一台大功率的發動機。這發動機一開動,台灣的農業經濟就突突突地往前衝,一下子就成了東南地區的大糧倉和大糖庫。這不僅讓台灣人民吃得飽飽的,過得甜滋滋的,還能把多餘的糧食和糖出口到大陸其他地方,甚至是外國。台灣就像是家裏有了一個能賺錢的大兒子,不僅能養活自己,還能補貼家用,多好啊!

    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全島的開發進度就像坐火箭一樣快。台灣迅速從一個荒蕪之地變成了一個繁榮昌盛的農業經濟區域,就像是突然長成了一個高大威猛的小夥子。與此同時呢,閩台兩地的經貿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緊密,簡直就像是一對分不開的情侶。這種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讓台灣成了中國社會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跟大陸的血脈關係也是越來越緊密。

    說到清代台灣的經濟啊,那可真是以農業為主的一片繁榮景象啊!那個時候啊,稻米和蔗糖就像是台灣的兩大支柱產業,所以人們都叫它“米糖經濟”。清朝為了促進農業發展,還搞了一堆猛烈的開放政策和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有三個:一是鼓勵移民墾荒;二是興修水利;三是減輕賦稅。

    首先呢,清朝為了鼓勵移民墾荒,可是下了血本的!康熙一統台灣後,就設置了府縣,開始大規模的墾荒工作。那個時候啊,台灣大部分地區都還是荒地,看起來就像是剛被炸過一樣。清朝的首要任務就是把這些荒地變成良田。於是啊,知府蔣毓英、知縣張王尹這些地方官就開始忙碌起來,忙著規劃土地、招攬流民、教他們怎麽種地。為了讓大家更有動力去開墾荒地,官府還給墾戶發了墾照,承諾三年後才開始收稅。這政策一出,大家都像打了雞血一樣,紛紛跑去開墾荒地。短短幾年,台灣的農業就搞得風生水起,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

    說到水利設施啊,這可是發展農業的“神器”啊!那個時候的台灣官府,對這個事情特別重視。施琅複台後,就開始在鳳山修築那個大名鼎鼎的將軍陂,這簡直就是台灣灌溉水利工程的“開山鼻祖”。康熙末年,周鍾瑄當上了諸羅知縣,他看著那片新開辟的土地,心想這還有好多沒開發的土地和資源呢,於是他就留心資詢,開始鼓勵老百姓去鑿圳,還捐出自己的俸祿來幫助他們。就這樣,幾百裏的溝渠都被他規劃好了,農業也因此越來越發達。

    周鍾瑄這個知縣啊,真的是個大好人,不僅捐錢、捐米穀來幫助修築陂圳,在他主政諸羅縣的時候,竟然修築了多達75條陂圳!這簡直就是“陂圳狂魔”啊!

    到了道光中期,曹謹這個知縣又來了。那個時候啊,鳳山可是平疇萬頃,一片荒涼啊!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曹謹看著這情景,心想這可不行啊,得趕緊想辦法解決水利問題。於是他就集結了紳耆和巧匠們,開始開九曲塘,築堤設閘,引水灌溉。他這個工程啊,可是非常精細的,不僅有五門蓄水,還有泄洪設施。曹謹這個知縣啊,真的是個“水利狂魔”!他每天工作之餘,都會去工地上看看,跟工人們聊聊天,讓他們不要偷懶。就這樣過了兩年,這個工程終於建成了!長四萬三千六百丈的水圳,竟然能潤田三千一百五十甲!這簡直就是“神跡”啊!

    這還不夠呢,曹謹還跟當地的士紳們一起捐資增開曹公新圳,“潤田尤多”,真的是個“水利狂魔”中的“狂魔”!據統計啊,清代台灣一共修築了966個陂圳水利工程,其中康熙朝103個,乾隆朝140個,道光朝160個,光緒朝349個。這簡直就是四個水利開發的高潮期啊!除了曹公圳、八堡圳、瑠公圳、大安陂這些大型水利工程外,其他大多都是小型陂圳,但已經形成了密集的農田水利灌溉網。

    說到清中期道光、鹹豐時期,那可是英美商人在台灣大展拳腳的黃金時期啊!那個時候,這些外國商人已經開始在台灣北部做起了生意,賣鴉片、買煤炭、樟腦什麽的,簡直就是“貿易一條龍”啊!

    鹹豐元年啊,洋船們終於在滬尾、雞籠這些地方開始跟商人們做買賣了,官府還給他們照章納稅,這可是個“雙贏”的局麵啊!

    可是呢,這貿易繁榮的背後啊,也有一段“血淚史”。那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台灣被迫對外開放了淡水、雞籠(基隆)、安平、打狗(高雄)這四個通商口岸。這一下啊,外國資本就像開了閘的水一樣,湧入台灣市場。這些外國資本家們在條約的保護下,瘋狂地做起了買賣。

    這一下子啊,台灣的對外貿易就火速發展起來。據海關貿易資料統計,同治四年(1865年)的時候,台灣進出口貿易總值才2327121海關兩;可是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這個數字就飆升到了12694495海關兩!這年平均增長率可是高達6.02%,比當時中國全國對外貿易總值年平均增長率整整高了2.74個百分點!這簡直就是“一飛衝天”啊!

    那這個時候的出口產品有哪些呢?哎呀,那可多了去了!有糖、茶、樟腦、煤等等,這些都是當時的“明星產品”。而進口貨呢,主要是鴉片、棉毛織物及各種雜貨等。看來那個時候的台灣,真的是“貿易大國”啊!

    所以啊,這個清中期的道光、鹹豐時期,真的是台灣對外貿易的“黃金時代”啊!這些外國商人們在這兒賺得盆滿缽滿,台灣也因此繁榮起來。不過啊,這背後也有一段不為人知的“血淚史”,看來發展真的不容易啊!

    清朝那時候啊,把台灣給收了,不僅收了地,還收了人心!怎麽收的人心呢?那就是大力推廣儒學,特別是那程朱理學。這理學啊,就像是一把魔法棒,讓台灣人民的生活都變得有模有樣。

    那個時候啊,清朝在台灣搞了各種各樣的學校,什麽府學、縣學、書院、社學、義學等等,多得數都數不清。這就像是把一塊塊知識的拚圖拚在了一起,讓台灣的教育體係變得完整又強大。

    而且啊,這些學校可不是隻教你怎麽寫字、算數,更重要的是教你怎麽做人!這可不就是咱們常說的“知識就是力量”嘛!

    然後呢,清朝還把台灣的士子都納入了科舉考試體製裏。你想想看,這可是一個大熔爐啊,把台灣的精英們都聚集在一起,讓他們跟大陸的士子一起競爭、一起進步。這不就是增強台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向心力和認同感嘛!

    這麽一來,台灣在文化上就跟大陸成了親兄弟,一脈相承、不可分割。你想想看,明朝的時候儒學就傳到台灣了,那個時候主要是用來反抗清朝的思想武器。但康熙統一台灣後,就不一樣了。他開始在台灣推廣維係大一統政權的正統官方意識形態程朱理學。這不就是從思想文化上把台灣納入與大陸一體化的進程嘛!

    康熙皇帝啊,他可是個理學狂熱粉!他特別崇拜朱熹,就像咱們追星一樣,瘋狂到不行。他曾經下令讓理學名臣李光地、熊賜履等編纂《朱子全書》,這可是個大工程啊,就像是把朱熹的所有智慧都裝進了一本書裏,供後人學習。

    不僅如此,康熙還把朱子升格祀於孔門十哲之列,這簡直就是給朱熹戴上了皇冠!從此,朱子學就成了清朝統治的官方意識形態,就像是一麵大旗,高高飄揚在學術界。

    那個時候啊,天下的士子們可都是以朱子學為尊的。就像我們現在追星一樣,把偶像當成神一樣崇拜。藍鼎元就說了:“聖祖仁皇帝升朱子從祀於孔門十哲之班,尊崇極至,千載無匹。學者知尊朱子,而一以居敬窮理為宗。”這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簡直就是給康熙皇帝點讚啊!

    你知道嗎?朱子學是理學濂、洛、關、閩四派之閩學,閩學的重鎮在福建。這就好比是福建是朱子學的根據地,而台灣跟福建隻隔了一道海峽,所以閩台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兄弟一樣緊密。福建的朱子學就這樣隨著移民自然傳入台灣,就像是把一棵大樹移植到了另一個地方,它依然能夠茁壯成長。

    到了清朝,政府更是大力提倡朱子學,這就像是給這棵大樹施肥澆水。這樣一來,朱子學在台灣就更加繁榮昌盛了,成為了台灣儒學的正宗。

    康熙皇帝這一係列的操作,不僅讓朱子學成為了官方意識形態,還讓它傳入了台灣,讓台灣的儒學也跟著繁榮起來。這可比追星還瘋狂呢!

    清朝那會兒啊,為了培養忠臣良民,可是費了不少心思啊!就像是在廚房裏做菜一樣,各種調料都來一點,味道才夠豐富。

    順治九年,也就是1652年,禮部搞了個《禦製臥碑文》,要求全國各地的學宮都得刻上這個,當成了教育規矩。這不就是給讀書人立了個大綱,讓他們照著做。

    康熙爺統一了台灣後,也沒忘了這茬兒。台灣的各府縣學明倫堂也跟著刻了這臥碑文,給台灣的士子們當校訓。

    到了乾隆年間,劉良璧這個大咖還特地搞了個《重修福建台灣府誌》,這誌書的卷首“聖謨”裏,第一篇就是這臥碑文。可見這臥碑文在當時的影響力有多大!

    這臥碑文的中心思想啊,就是要讓讀書士子成為清王朝的忠臣良民。就像是我們小時候爸媽教育我們,要當個好人、做好事一樣。它還特意強調了生員們要上報國恩、下立人品,做個有擔當的人。

    然後啊,它還給生員們立了一堆規矩,比如不許亂說話、不許結黨營私、不許搞事。簡直就是給生員們套上了緊箍咒,讓他們不敢亂動。

    你說這清朝政府多拚啊,為了教育大計,連台灣都沒放過!這種儒家傳統的忠君愛民教育理念,就像是一股清流,流淌在每個讀書人的心中。

    這臥碑文在清朝統治期內頒行全國,台灣也當然不例外啦!就像是大家一起玩的一場大遊戲,所有人都要遵守同樣的規則。

    清朝的教育政策就像是一盤大棋,每個棋子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而台灣呢,就是這盤棋上的一顆重要棋子,跟大陸緊密相連,共同發展!

    說到清朝的台灣學校體係啊,那可是跟大陸一模一樣,分成了三個層次,就跟咱們現在上小學、初中、高中一樣,層層遞進。這三個層次分別是府縣儒學學宮、官辦或私辦書院,還有基層的社學與義學(義塾)。

    那時候的台灣道、府、縣各級官員啊,大部分都特別重視學校教育。就像咱們現在的家長一樣,一心想著孩子的學習。比如那個首任諸羅知縣季麒光,他一上任,就開始琢磨著要建學校了。他說:“咱們得建學校啊,這可是大事兒!自古以來,士人就是老百姓的榜樣,得好好培養。現在台灣的官員們也開始選拔人才了,這些讀書人可是咱們的希望啊!但是呢,不重視學校可不行,沒有好的學習環境,這些讀書人怎麽能出人頭地呢?所以啊,學宮和學官得設置起來,入學名額得定下來,那些優秀的學生得有獎學金鼓勵。而且啊,全省的學政考試也不能讓這些讀書人跑來跑去冒險,就在台灣本地考吧,就像廣東瓊州那樣。這些優秀的讀書人呢,也別送去省城考試了,就在本地考試,就像遼東宣府那樣。這樣一來,咱們台灣的教育就能蒸蒸日上了。”

    說到清朝的府縣儒學學宮啊,那可是地方上的最高學府,相當於現在的大專或者大學。這些學宮可是讀書人的搖籃,考試、禮教都在這裏進行。學宮裏麵有文廟大成殿、啟聖祠、明倫堂、泮池等設施,最最重要的就是供奉著至聖先師孔子,還有那些從祀的諸儒和文昌帝君。

    每個府學都設有一個教授,縣學有一個教諭,還有一個訓導作為副手,共同管理府縣的學務。這跟咱們大陸的體製一模一樣,可以說是非常正規了。

    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1684年,那時候的首任台廈道周昌和台灣知府蔣毓英,他們就在府治的寧南坊明鄭文廟舊址上,改建了台灣府學。改建後,廟名改為“先師廟”,還掛了康熙皇帝禦筆的“萬世師表”龍匾在殿中,整個廟看起來真是金碧輝煌、氣勢磅礴啊!

    康熙三十九年,台廈道王之麟又重修了台灣府學的文廟,還新建了明倫堂。他在碑記裏說:“我們修文廟、辦教育,就是為了弘揚天子的人文教化之盛,讓海外的百姓都能看到咱們的文明和強大。而且啊,培養人心、提升風俗,最重要的就是學校教育,這可是當官者最重要的任務啊!”

    台灣縣學的曆史也很悠久。首任知縣沈朝聘在康熙二十三年就在縣治的東安坊建立了縣學,後來的知縣們也不斷地重修和擴建,規模越來越完備。

    鳳山縣學呢,是首任知縣楊芳聲在康熙二十三年創建於縣治的興隆莊。那個地方真是好地方啊,前麵有天然的泮池,荷花飄香;後麵的鳳山像屏風一樣擋著;還有龜山、蛇山環繞,真是個好地方啊!可惜年久失修,後來破敗了。好在43年後,知縣宋永清捐俸重建,規模比原來更大,還增加了兩廡和欞星門,真是壯觀啊!

    諸羅縣學的建立就比較波折了。康熙二十五年,台廈道周昌想在三縣各建儒學,就在善化裏的西保搭了幾間茅屋作為儒學。39年後,台廈道高拱乾又有建學的想法,教諭林弼奉命建了一些房子,但因為地基不穩,又拆了。直到40年後,知縣宋永清等人在縣治西門外選了個好地方重建學宮,經過3年的努力才建成。但5年後,一場颶風把房子都吹倒了。知縣周鍾瑄就大修大成殿和啟聖祠,還重建了兩廡。這樣算下來,諸羅縣學的建立還真是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啊!

    後來隨著彰化縣、淡水廳、新竹縣、澎湖廳、噶瑪蘭廳、恒春縣、台北府、台南府、苗栗縣、雲林縣等府、廳、縣的設立,也相應地建立了儒學學宮。可見清朝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之高啊!

    說到清朝的書院啊,那真是五花八門,有官辦的、私辦的,還有介於官學和私學之間的。它們在學校教育功能上,可以說是對府縣儒學的補充。就像乾隆元年上諭說的那樣:“書院之製,所以導進人才,廣學校所不及。”

    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在台灣建了西定坊書院;康熙二十九年,首任台灣知府蔣毓英建了鎮北坊書院;康熙三十二年,台灣知府吳國柱建了竹溪書院。這些書院啊,其實跟現在的義學差不多,教育那些窮苦人家的孩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