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笑傳

第42章 戊戌春雷震九州 百日熱血濺朝堂(1/5)

    這慈禧太後可真是個厲害的角色啊!她可不想讓光緒帝的變法計劃那麽順利地進行,所以呢,她給光緒帝來了個“四連擊”,讓他一下子就束手無策了!

    第一道諭旨,慈禧太後把翁同龢給撤職了。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翁同龢可是光緒帝的得力助手啊,這下子皇帝可就失去了左膀右臂。

    第二道諭旨,慈禧太後又把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命權給收回了。這可真是讓人無語啊!這樣一來,光緒帝連個得力幹將都找不到了,這變法可怎麽進行啊?

    第三道諭旨,慈禧太後準備秋天到天津閱兵。這可真是讓人忐忑不安啊!這閱兵可不是鬧著玩的,搞不好就會出大亂子。光緒帝這下子可真是慌了手腳,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

    第四道諭旨,慈禧太後任命榮祿為署直隸總督。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榮祿可是個保守派的大佬啊,他上任之後,還不把光緒帝的變法計劃給攪黃了?

    這四道諭旨一頒布,光緒帝的變法計劃一下子就變得前途渺茫了。他就像是被人套上了四道枷鎖,動彈不得。這皇帝可真是個可憐的人啊,一心想要變法強國,結果卻被自己的親姑姑給狠狠地打擊了一下。看來這變法之路還真是充滿了坎坷啊!

    這光緒帝可真是個急性子啊!他剛剛頒布了“詔定國是”的諭旨,就開始急著找人才來推行新政了。

    在頒布諭旨的第三天,也就是四月二十五日,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就給皇帝上了一道《保薦人才折》,說:“現在國是已經定了,接下來就是用人了。我保薦一些有維新救時之才的人才,希望皇帝能夠破格委任他們,讓他們推行新政,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徐致靖推薦的這些人可都不簡單啊!他稱工部主事康有為是“忠肝熱血,碩學通才”,湖南鹽法長寶道黃遵憲是“器識遠大,辦事精細”,江蘇候補知府譚嗣同是“忠於愛國,勇於任事”,刑部主事張元濟是“辦事切實,不辭勞苦”,廣東舉人梁啟超是“學貫天人、識周中外”。這可真是人才濟濟啊!

    皇帝看了徐致靖的奏折後,非常重視,當天就下了一道上諭:“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你推薦的這些人才都非常不錯。工部主事康有為、刑部主事張元濟,這個月二十八日來見我;湖南鹽法長寶道黃遵憲、江蘇補用知府譚嗣同,讓你們所在地的督撫送你們來見我;廣東舉人梁啟超,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查看後具奏。”

    看來這光緒帝真是求賢若渴啊!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見到這些人才,讓他們來推行新政。這皇帝可真是個有魄力的改革家啊!

    這光緒帝可真是個有魄力的皇帝啊!他決定要破格起用康有為、張元濟、黃遵憲、譚嗣同和梁啟超這五位人才,這可是個大手筆啊!

    不過呢,清朝的祖製可是規定四品以上的官吏皇帝才能召見。這主事可是六品的小吏,皇帝召見可是非常罕見的,已經四十多年沒有過這樣的先例了。更別說召見梁啟超這樣的布衣了,這可是“本朝數百年所未見”的啊!

    就在徐致靖保薦人才的同時,另一位禦史黃均隆還上折彈劾黃遵憲、譚嗣同及梁啟超。不過呢,光緒帝可沒搭理他,直接“置之不問”。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

    這表現了光緒帝在用人上的“求才若渴,不拘成格”,也說明了這位皇帝大膽選才,“用人不惑”。這可真是讓人佩服啊!

    最引人注目的是,光緒帝決定打破祖製,親自召見六品主事康有為。時間就定在四月二十八日。這時候距離恭親王奕訢病故才僅僅十八天。這可真是讓人驚歎啊!這皇帝真是雷厲風行,一點都不拖泥帶水。看來這變法之路真是充滿了坎坷和挑戰啊!

    這光緒帝要召見康有為,可真是讓慈禧太後和後黨官僚們緊張得不得了!他們可不想讓光緒帝真的推行什麽變法,所以呢,他們就密謀起來,準備提前采取行動。

    於是,就在光緒帝要召見康有為的前一天,也就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七日,慈禧太後和榮祿聯手,脅迫光緒帝連發了四道諭旨,想要防範變法。

    第一道諭旨就是罷免翁同龢。諭旨上說:“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翁同龢最近辦事不太得人心,導致很多人都不服他。而且,每次召對時,他總是對一些事情任意發表意見,喜怒哀樂都表現在臉上,越來越表現出攬權的狂妄態度。這樣的性格,絕對不能勝任樞機之職。本來應該查明實情,予以嚴懲。但是考慮到他在毓慶宮行走多年,不忍心一下子就給他嚴厲的譴責。所以,翁同龢立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看來這慈禧太後和後黨官僚們一直在找機會打擊翁同龢啊!他們早就看他不順眼了,這次終於找到機會把他趕走了。

    接下來的三道諭旨呢,都是關於重申收回二品以上大臣的任命權、準備秋天到天津閱兵、任命榮祿為署直隸總督的。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進一步限製光緒帝的權力,讓他無法順利地推行變法。

    這時的清朝廷可真是個熱鬧的地方啊!奕訢病故了,禮親王世鐸也病了,隻有剛毅這個領銜軍機大臣還在苦苦支撐。他可是處心積慮地排擠迫害翁同龢啊,一點都不留情麵。

    四月二十日之後,那些摸清慈禧太後心思的後黨大員們就開始暗中指使自己的親信黨羽,比如於蔭霖、王鵬運、文悌等人,讓他們上書彈劾翁同龢。這些人可真是敢說啊,什麽“誤國無狀”、“結黨亂政”、“狂悖攬權”這些詞都用上了,就是為了給罷免翁同龢提供炮彈。

    不過呢,這些充滿不實之詞的奏章並沒有動搖光緒帝對翁同龢的信任。皇帝還是覺得翁同龢是個值得信賴的大臣,畢竟他們合作了那麽多年,翁同龢也一直支持皇帝的改革。

    然而,這些奏章卻引起了西太後的警覺。她聯想到奕訢病重時,曾跟她說:“太後問以遺言,泣奏翁(同龢)心叵測,並及怙權,遂驟下罷斥之諭。”意思就是說,奕訢臨死前,太後探問他的遺言。奕訢流著淚說,翁同龢居心叵測,跋扈攬權。於是,慈禧就決定罷免了翁同龢的職務。

    有人評價說:“因為太後已經答應不限製皇帝辦事了,不方便直接鉗製皇帝,所以就在沒有見到康有為之前,先把翁同龢給撤職了,以此來警告皇帝。”翁同龢那時候可是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大臣、戶部尚書並會辦軍務,是最受光緒帝寵信的大臣啊!光緒帝事先並不知道慈禧要罷免翁同龢,慈禧這完全是突然襲擊,讓光緒帝措手不及。

    這光緒帝聽到慈禧太後要罷免翁同龢的消息,可真是嚇得不輕啊!他驚得魂都飛了,眼淚嘩嘩地往下流,一整天都不吃東西。身邊的人看著皇帝這個樣子,都忍不住笑了,說:“看這皇上,肯定是被老翁(翁同龢)下了什麽鎮物了,把他嚇得魂都沒了。”

    這一天呢,恰好也是翁同龢的生日,他心情非常好,感覺自己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呢,突然接到了要罷免他一切職務的聖旨,這可真像是五雷轟頂啊,翁同龢一下子就愣住了,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

    不過呢,翁同龢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臣,他很快就把自己的情緒穩定了下來。他在日記裏寫道:“臣感激涕零,自省罪狀如此,而聖恩矜全,所謂生死而肉白骨也。”這話可不是一般的肉麻啊!他說自己不但不感到委屈,反而非常感激。這就是忠君思想在翁同龢身上產生的奇妙反應。

    你想想啊,翁同龢這可是被自己效忠的皇帝給拋棄了啊,但是他卻覺得是皇帝在保護他,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看來這變法之路還真是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的坎坷和挑戰啊!

    第二天中午,翁同龢急急忙忙地趕往宮門,想要跟光緒帝見上一麵,這可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麵的機會啊!在路上,他遇到了光緒帝,可是皇帝看了他一眼,啥也沒說就走了。翁同龢心裏那個難受啊,就像是在夢裏一樣。這年輕的光緒帝竟然沒敢跟他說句話,這可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麵啊!

    就這樣,光緒帝最親密的股肱重臣被削掉了。翁同龢心裏那個苦啊,隻能默默地收拾東西,準備離開京城回老家常熟。這時候,他也許想到了杜甫的那句詩:“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意思就是那些公卿將相們住滿京城,為什麽隻有你一個人獨獨是這般困頓而不得意!

    當時有人評論說:“如果翁同龢沒走,戊戌政變可能不會發生,或者即使發生了也不會那麽決裂。”還有人說:“如果翁同龢還在,他一定有辦法調和帝後兩黨的矛盾。”這都是後話了。

    總之呢,翁同龢的被罷斥,是後黨的一大勝利,也是帝黨的一大損失。這可不是什麽好事兒,對光緒帝來說更是如此。

    這第二道諭旨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上麵說,以後所有在朝的臣子,要是得到了慈禧太後的賞識或者被提拔到一品大員的位置,或者是被任命為侍郎,都要先寫一份奏折,然後恭恭敬敬地去慈禧太後麵前謝恩。那些地方上的將軍、都統、督撫、提督等官,也不例外,也得寫奏折謝恩。

    這可真是讓人覺得有點滑稽啊!這不就是告訴大家,從中央到地方,隻要是二品以上的大官,都得先經過慈禧太後的同意才能上任,然後還得親自去謝恩。這不就是說,用人權都在慈禧太後手裏嘛!

    這道上諭的出台啊,還有一個故事呢。據說啊,有位內務府的大臣,為了討好西太後,居然私自跑到西太後那裏去謝恩。這可真是違反了清朝的祖製啊!按照規矩,太上皇或皇太後歸政之後,要是有什麽賞賜,應該由皇帝代為謝恩,大臣是不能直接去找太上皇或皇太後的。這樣做是為了表示對他們的尊重。

    結果呢,這位大臣的行為被光緒帝斥責為“不懂事”。但是西太後卻懷疑這是光緒帝在“禁製”她的行動。這位大臣就趁機向西太後進讒言說:“康有為蠱惑亂政,大小臣工竟然還有附和他的人,我深感憂慮。太後您不肯垂簾聽政,但是也得接見一下臣下們,這樣才能遏製他們的妄為之心。否則時間久了,他們會更無所顧忌,到時候恐怕就收不住場了。”

    聽了這番別有用心的言論,慈禧太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下了一道諭旨,要求所有二品以上的大員都要先謝恩。這就是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太後然之,故有是詔”。

    這第三道諭旨可真是讓人笑掉大牙了!上麵說,慈禧太後準備在秋天的時候,坐火車去天津檢閱軍隊。這可真是讓人覺得有點兒搞笑啊!你想想,一個老太太坐火車去天津檢閱軍隊,這畫麵得多有趣啊!

    而且啊,這道諭旨還特別強調了要修繕海光寺和海防公所這兩處地方,還要把火車鐵路整得整整齊齊的,一點兒也不能耽誤。看來慈禧太後可真是準備得非常周到啊!

    這“閱操”其實就是閱兵的意思啦。閱兵可是個很有門道的事兒,隻有真正掌握了兵權的人才有資格檢閱軍隊。慈禧太後讓光緒帝陪著她去天津檢閱全國最有戰鬥力的北洋諸軍,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她的目的啊,就是要向軍內外傳播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兵權掌握在她慈禧太後的手裏,全國的軍隊都得聽她一個人的指揮。

    這第四道諭旨啊,是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上麵說:“命令直隸總督王文韶趕緊來見我,讓大學士榮祿暫時代理直隸總督。”這可真是讓人覺得有點兒無語啊!你想想,一個老太太居然能指揮得動那麽多大官,這可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啊!

    這王文韶啊,被調到中央後,不再擔任直隸總督,而是當上了軍機大臣,還兼任總理大臣,那可是備受信任啊!但你知道嗎?這次任命主要是為了解決榮祿擔任署直隸總督的問題。這可真是個“大烏龍”啊!

    五月初五那天,又頒布了一個諭旨,說:“讓王文韶當戶部尚書,命他在軍機大臣上行走,還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實授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充辦理通商事務北洋大臣。”哎呀,這可真是個大新聞啊!榮祿這次可是受到了極大的重用啊!從署直隸總督變成了正式的直隸總督,後來還當上了文淵閣大學士。他一下子就成了慈禧最信任的、手握軍事實權的顯宦啦!

    這榮祿啊,真是運氣好得不得了!他不僅當上了直隸總督,還兼任了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管兵部事,還節製北洋海陸諸軍。這可真是個“全能大咖”啊!

    現在看來,這變法之路還真是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的坎坷和挑戰啊!不過呢,榮祿這次可真是撿到了大便宜,一下子就成了慈禧最信任的大臣啦!

    榮祿啊,他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出生於1836年,字仲華,別號略園,是瓜爾佳氏,屬於滿洲正白旗人。哎呀,他的家族背景可真是強大啊!

    鹹豐二年,榮祿初任主事,後來一路高升,成了工部員外郎。同治元年,醇郡王奕譞調他去當神機營翼長。那時候啊,他可是肩負重任啊!後來呢,因為鎮壓起義有功,他得到了大學士文祥的推薦,升任副都統、總兵、內務府大臣。哎呀,這可真是個“全能大咖”啊!

    榮祿這個人啊,他特別會察言觀色,而且深知兵權的重要性。他可是個聰明人呢!他曾經在光緒四年升任步軍統領、工部尚書,可惜後來因為生病被免職了。不過呢,他並沒有灰心喪氣。

    光緒十七年,榮祿被外調為西安將軍。到了二十年,他進京為慈禧太後祝壽,又被任命為步軍統領。哎呀,這可真是個“福將”啊!

    榮祿在二十二年升任兵部尚書,二十三年又升任協辦大學士。這時候啊,他可是風光無限啊!他還上了一個奏折,說:“外交的進展和退卻,得看我們的軍隊有多少、有多強。我們的軍隊強大了,那些什麽公法啊、盟約啊都束縛不了我們;如果軍隊弱了,那些東西也都靠不住。”哎呀,這可真是個有遠見的將領啊!

    因此呢,榮祿主張要整頓軍備,大練新兵。慈禧太後很欣賞他的主張,還采納了他的建議。到了二十四年,榮祿又被任命為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還進入了軍機處,成為軍機大臣。哎呀,這可真是個“火箭提拔”啊!

    榮祿這個人啊,聰明絕頂,懂得察言觀色。他知道兵權的重要性,所以慈禧太後罷免了翁同龢之後,原本想讓榮祿進入軍機處。可是榮祿卻極力推辭了,他還說得冠冕堂皇:“去一漢員,仍宜補一漢員。”其實呢,榮祿的真實用意是“攬握兵柄”,所以他“自求北洋大臣”。

    榮祿這個人啊,他可是個“馬屁精”啊!他之前就已經開始想辦法討好慈禧太後了,還特意請求她垂簾聽政。這可真是拍馬屁拍到家了啊!

    這次得到了任命,榮祿在出北京之前,又特意去找慈禧太後,再三懇求她垂簾聽政。慈禧太後聽了後,心裏有些顧忌,就擔心別人說她是為了圖安逸才這樣做的。榮祿一看慈禧太後的顧慮,馬上就開始拍馬屁了,說:“太後啊,那些說您攬權的人,都是臣子們胡說八道的,他們哪裏知道您的苦心啊!真正懂得您的人,絕對不會說出這種話的;而那些不懂您的人,他們的意見又何必在意呢?”

    榮祿為了讓慈禧太後更加信任他,還特意組織了一場聯名上書的活動,邀請了眾多王公大臣一起簽名,請求慈禧太後垂簾訓政。這樣一來,整個朝廷都知道了榮祿對慈禧太後的忠誠和擁護。不過呢,其實榮祿這麽做,也是為了給自己造勢,好讓慈禧太後更加寵信他。

    不過呢,雖然榮祿這麽努力地示忠,但當時慈禧太後和光緒帝之間的矛盾還沒有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所以啊,慈禧太後覺得還是躲在幕後指揮比較好。不過呢,榮祿的這些舉動,還是讓慈禧太後更加寵信他了。看來啊,這榮祿真是個“馬屁精”,懂得如何討好慈禧太後,讓自己在朝廷中地位更加穩固。

    這四道諭旨啊,發布得可真是個“好時機”啊!就在光緒帝決定召見康有為的前一天,也就是四月二十七日,它們突然就亮相了。這四道諭旨啊,都是慈禧太後的意思,明擺著就是衝著光緒帝來的。

    皇權這東西啊,主要就體現在諭旨權、用人權和軍事權三個方麵。這四道諭旨一公布,大家一看就知道,諭旨權、用人權和軍事權都在慈禧太後的手裏,光緒帝的權利啊,真是小得可憐!這樣一來,慈禧太後就處於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就像一個拉滿了弓的弓箭手,隻等時機一到,就放手射擊。

    梁啟超這個人啊,說話挺中肯的。他說:“一切新政的實施,都得等到二十八日以後了。而二十七日這一天呢,翁同龢被趕走,榮祿掌握了兵權,西太後又見了大臣們,廢黜皇帝的陰謀已經醞釀好了。”

    這慈禧太後啊,她一方麵呢,允許光緒帝搞變法改革;但另一方麵呢,她也早就做好了應對各種意外情況的防範措施。

    說起來這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那可真是曆史性的一天啊!在這一天,光緒帝終於實現了他的心願,接見了康有為。這次接見啊,可真是談得熱火朝天,從早談到晚,就八股、辦學、鐵路、礦物、購艦、練兵、遊學、譯書、用人等變法的各種問題,兩人你一言我一語,交換了看法。時間啊,就像流水一樣,不知不覺就悄悄溜走了。兩人談了整整兩個半小時,簡直就像是一場馬拉鬆式的辯論賽。

    而且啊,光緒帝還給了康有為專折直奏權,這可是個大大的特權啊!康有為從此就可以直接向皇帝上書,不用再經過那些繁瑣的官僚程序了。

    不過啊,這次召見可是光緒帝對康有為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召見。這可真是珍貴的曆史時刻啊!這次召見啊,就像是給百日維新這場大戲定下了基調。從這一天開始,變法的步伐就越來越快,各種改革措施紛紛出台,整個國家都沉浸在了一股新氣象的氛圍之中。

    所以啊,這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不僅是光緒帝和康有為的曆史性會麵,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天啊,可真是值得被銘記在心啊!

    這四月二十七日啊,康有為真是心情激動啊!他一早就跑去頤和園,暫時住進了戶部公所。第二天,也就是四月二十八日,康有為啊,他可是起了個大早,興奮得就像個小孩子一樣。他沐浴著晨曦的光芒,踏著晶瑩的雨露,直奔仁壽殿去朝見光緒帝。

    在朝房等候的時候,你猜他遇見了誰?就是那個正一品大學士榮祿!

    這榮祿啊,官大架子也大,對這小小的六品工部主事康有為可是心存偏見。他看著康有為,那眼神就像看一隻不起眼的螞蟻。他挑釁地說:“都說你足智多謀,想必一定有什麽好辦法來拯救這國家吧?”

    康有為可不是吃素的,他一聽這話,馬上就說:“非變法不可!”

    榮祿一聽,以為康有為是個軟柿子,就進一步逼問:“我知道法是得變的,但咱們這朝一兩百年的成法,一下子能全改了嗎?”

    康有為聽他這麽一說,知道這榮祿不是個善茬兒,就毫不客氣地回答:“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就能改了!”

    這話一出,榮祿一驚,心裏想:“這小子太狂妄了,等著瞧吧,看我怎麽收拾你!”

    兩人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誰也不讓誰。

    這時,光緒帝下令先召見榮祿。榮祿趁機奏劾康有為“辯言亂政”。然後他退了出來,康有為才進去見光緒帝。光緒帝早就想見康有為了,因為那些大臣總是阻撓他。今天終於如願以償,心情激動不已。

    光緒帝關心地問康有為的年歲出身,康有為都一一清晰地回答了。然後他們就開始談正事。

    康有為說:“現在外國侵略者逼近我國,我們的疆域領土被他們一點點蠶食。如果不變法,我們的國家可就離滅亡不遠了。”

    光緒帝也說:“這都是因為那些頑固守舊派造成的。”

    康有為對光緒帝說:“皇上您英明神武,洞悉國家問題的根源。既然知道了問題的根源,那解決方案就在眼前。既然知道守舊會導致失敗和災難,那麽如果不全麵改變舊有的法律和推行維新,我們就無法自強。”

    光緒帝讚同道:“現在確實必須進行變法了。”

    康有為繼續說:“近年來也有人談變法,但很少有人能全麵變法。他們隻改變了一部分,而沒有改變其他部分,這就導致了連鎖反應的失敗。就像一座已經損壞的宮殿,如果隻是稍微修補一下,那麽一旦風雨來臨,它還是會倒塌。隻有把舊的拆掉,重新建造,才能讓它穩固。但是,要建造新的宮殿,就需要考慮地基的大小、高度、磚石的數量、門窗的大小等各種細節,然後才能開始施工。如果有一小部分缺失或不合理,整個工程就會失敗。因此,如果不能全麵變法,那麽國家就永遠無法強大起來。”

    光緒帝聽後點頭稱是,認為康有為說得非常有道理。

    康有為繼續說:“現在許多大臣所說的變法,隻是改變了一小部分,而沒有考慮到整個國家的情況。而且,所謂的變法,應該是改變製度法律,而不僅僅是改變一些表麵的東西。因此,我請求皇上全麵統籌變法事宜,並首先改變製度法律。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有益於國家。”

    康有為對已經實施了幾十年的洋務新政持批判態度,他覺得這些改革隻是“變事”而非“變法”。也就是說,隻是改變了一部分,而沒有全局性地考慮和改變。他認為真正的改革應該是“統籌全局而全變之”,這樣才能真正地推動國家的進步。

    當康有為跟光緒帝聊起這個話題時,光緒帝聽得津津有味,完全被康有為的見解所吸引。他讚同地說:“你說得很有道理,我深表讚同。”

    康有為接著說:“關於變法,我已經深入研究了各國變法的曆史和經驗,考慮到了各種可能的情況,並選擇了一些適合中國國情的方法來進行改革。我已經製定了一份詳細的計劃和章程,如果皇上您下定決心進行變法,就可以直接采納並實施。要知道,西方國家花了三百多年的時間來實現治理,而日本隻用了三十年就變得強大起來。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隻要變法三年,就能夠獨立自主;之後,國家就會蒸蒸日上,富強程度可以超越其他國家。皇上您如此聖明,要實現國家的強大,隻不過是舉手之勞罷了。”

    如果康有為真的認為變法是舉手之勞,那未免過於樂觀了。畢竟,改革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

    光緒帝點頭說:“你說得很有條理,我完全明白了。”

    康有為接著問:“既然皇上已經明白了變法的重要性,為什麽這麽久都沒有采取行動呢?難道就任由國家被割讓領土、讓大清國力日漸衰弱嗎?”

    光緒帝聽到這個問題,膽怯地看了看簾外,歎了口氣說:“有人阻撓,我該怎麽辦呢?”

    康有為看出了光緒帝的無奈和恐懼,他靈機一動,巧妙地回答道:“皇上您現在擁有的權力,足以推行一些必要的改革。雖然不能一下子全部改變,但隻要抓住重點逐步推進,也足以挽救中國。隻是現在的大臣們大多年老守舊,不了解外國的情形,皇上您要是依靠他們來進行變法,那就像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困難。”

    光緒帝抱怨說:“這幫老臣啊,他們都不用心辦事。”

    康有為聽了,忍不住笑出聲來,說:“其實大臣們並不是不想用心辦事,奈何他們都是資格老、經驗豐富的人,可是到了高位的時候,精力已經衰退,又因為各種兼職,實在是分身乏術。哪裏還有時間讀書學習呢?所以啊,雖然皇上您多次下令辦學堂、發展商務,但那些老臣們因為年輕時候沒學過這些,也不知道該怎麽做。皇上您要是想變法,得提拔一些年輕的小臣。廣泛推薦人才,多召見他們,觀察他們的才能如何。皇上您親自選拔人才,不吝惜爵位和賞賜,破格提拔。現在軍機處和總署都已經有人了,隻要用京卿、禦史這兩個官職,分擔內外各種任務,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了。至於那些老臣們,您就暫時聽他們的吧,反正他們事事都守舊。您多下詔書,明確指示變法的意向和目的。凡是變法的事,都特別下詔書,他們也就沒什麽可反駁的了。”

    光緒帝聽了連連點頭:“你說得對。”

    康有為又問:“聽說昨天賞給了李鴻章、張蔭桓寶星,怎麽沒見有詔書呢?”

    光緒帝聽了一笑。

    康有為接著說:“自從割讓台灣後,百姓們的思想就混亂了。皇上您要是不多發一些哀痛之詔,這局麵可就難收拾了。”

    光緒帝點頭:“你說得對。”

    康有為繼續說:“現在的問題是,咱們的百姓智慧還不夠開化。之所以這樣,都是因為八股文考試造成的。學八股文的人,不讀秦漢以後的書籍,更不研究世界各國的形勢。然而這樣的人卻可以升官發財。現在雖然大臣很多,但真正能辦事、能應對變化的卻沒幾個。這都是因為八股文考試讓他們升到了高位。所以啊,台遼的割讓,不是朝廷割讓的,而是八股文割讓的;兩億兩銀子的賠款,不是朝廷賠的,而是八股文賠的;膠州、旅大、威海、廣州灣的割讓,不是朝廷割讓的,而是八股文割讓的。”

    光緒帝無奈地說:“是啊,西方人學的都是有用的學問,而我們中國人學的都是些沒用的東西,所以才會這樣。”

    康有為聽了,忍不住笑出聲來,說:“既然皇上您已經深刻認識到八股文的危害了,那您打算廢除它嗎?”

    光緒帝想都沒想就說:“當然可以廢除。”

    康有為又提醒道:“既然皇上您認為可以廢除八股文,那就請皇上您趕緊發一道明詔,別再交給各部大臣討論了。要是交給他們討論,他們一定會反對的。”

    光緒帝聽了,點了點頭:“好吧,那我這就發詔書。”

    關於變法的事情,光緒帝一直很擔心那些守舊的廷臣會阻礙變法的推行。康有為早就研究了日本的明治維新,胸有成竹,有自己的主張。

    康有為說:“皇上您要是不想撤掉那些舊衙門,那就多增設一些新的衙門;不要撤掉那些舊的大臣,而是慢慢地提拔一些年輕的小臣。多召見一些有才能、有誌向的人,不必給他們加官晉爵,但可以委派一些任務給他們,給他們一些卿銜的榮譽,允許他們單獨上折奏事。那些大臣們以前沒什麽事情可做,現在仍然讓他們做原來的工作,讓他們尊貴又有豐厚的俸祿。而新政的事情,就交給那些年輕的小臣去負責。這樣一來,那些守舊的大臣既不用費心去辦事,也不會失去現在的地位和俸祿,他們的怨言和誹謗自然就會平息下來。就算皇上您真的有權力升降官員,對待這些大臣們,也隻應該像日本對待藩侯一樣,給他們設立一個華族的地位,設立五等爵位來安置他們,給他們豐厚的俸祿來養活他們,沒有必要把他們全部撤職。”

    光緒帝點了點頭,表示讚同康有為的見解。

    這可真是個大亮點啊!但康有為可能有點太樂觀了,他低估了那些保守的大臣們,也高估了那些支持變法的人。誰能想到那些守舊勢力竟然如此頑固呢?

    於是,君臣二人開始了一場熱烈的討論。他們聊了八股文、辦學、鐵路、礦物、購艦、練兵、遊學、譯書、用人等方方麵麵的變法問題。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竟然過了兩個半小時,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