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笑傳

第41章 海疆烽火燃甲午 馬關割台痛徹骨(1/5)

    十月初九日,那日本軍隊啊,就像切瓜砍菜一樣輕鬆攻陷了大連灣。前方戰事吃緊得跟火鍋裏的魚丸一樣,光緒帝急得就像坐在針氈上,屁股都紮得慌。在陪伴慈禧聽戲的間隙,他抽空召對軍機大臣,那神情焦急得就像等待最後一集劇透的劇迷。他垂問詳切,還特地指示說:“你們不可早散,得像追劇一樣堅持到底!”

    到了十月十三日,有人進言請光緒帝下罪己詔。光緒帝一聽,心裏那個激動啊,覺得自己錯誤深重得就像個沉甸甸的鉛球,應該下詔罪己來減輕點負擔。這時候,軍機大臣翁同龢進言了:“下罪己詔當然是皇帝聖明道德的體現,不過啊,皇帝你想秉筆直書卻很難啊。比如說,大興土木、宦官攬權這些大事,你敢條分縷析地開列出來嗎?還是為了尊者(指慈禧)隱諱一下,筆下留情呢?隱諱了就是不誠實,寫出來又做不到,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依我看啊,皇帝的自我檢查還是留在自己身邊,隨時反省閱看,並以此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吧,就不必下罪己詔了。”翁同龢可是個老練的政治家啊,深知皇帝下詔罪己,有些事必然要觸怒慈禧,因此勸諫光緒帝不能這樣做。

    翁同龢呢,既不讚成同日議和,又拿不出對日交涉的總體方案,但他對後黨對日和談的做法可是采取不合作態度的。十月二十四日,奕訢商同軍機處決定派天津海關稅務司德國人德璀琳赴日乞和。翁同龢一聽這事兒,自稱“未過問”,擺明了就是消極抵抗嘛!德璀琳赴日前,還請求授予他頭品頂戴,李鴻章“權宜授之”,這可把翁同龢給氣壞了,表示“可詫也”,心裏那個驚訝啊,就像看到了一隻雞飛上了天!

    十月二十五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但大清帝國的兩位親王——恭親王奕訢和慶親王奕劻,卻心情沉重地請求慈禧皇太後接見。為啥呢?因為他們聽說昨天美國駐華公使田貝跑到總理衙門,自吹自擂地說他奉了本國電令,要當這中日兩國之間的調處使者。

    這田貝還帶了一份調處文書,大概意思是:大清國大皇帝、大美國大皇帝都派田貝來調解日本和中國之間的戰事,中國得答應朝鮮自主,還得同意賠償日本兵費。先停戰再說,然後再議賠償具體數額。要是調解不成,那就再開戰唄。

    田貝還特別要求在這文書上加蓋總理衙門的關防。當這份文書原稿呈送光緒帝審看時,光緒帝瞬間警惕起來,質疑說:“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是我軍進攻的好時機,為啥要停戰?該不會是計策來坑我們的吧?”

    當時在場的軍機大臣孫毓汶和徐用儀趕緊回答:“萬萬沒有的事。”

    雖然光緒帝懷疑美國人的動機,也表明他反對跟日本議和,但說實話,此時的他也沒啥更好的法子。形勢急轉直下,戰局愈發不利!

    十月二十七日,對中央的王公大臣們來說,真是個悲催的日子啊!據翁同龢在日記裏說,他就是在這一天得知旅順在十月二十四日失守的消息的。這消息給他來個“驚悸”,他差點沒從椅子上跳起來!

    翁同龢一骨碌爬起來後,馬上邀請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奕劻以及辦理團防的敬信,一起商討旅順失守後的對策。可是啊,他們幾個麵麵相覷,就像幾隻無頭蒼蠅,“相對無一策”,你說這能不讓人失望嗎?

    午休時,翁同龢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心事重重,根本睡不著覺。“默坐永歎”,這心情沉重得像是背著一座大山。到了督辦處,恭親王、慶親王相繼開溜,隻有李鴻藻和長麟陪著他坐談,一直聊到傍晚。

    夜晚,翁同龢給朋友寫信,把心裏的感情一股腦兒地傾訴出來:“憤慮填膺,恨不速死。”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他都快被這戰局給逼瘋了!

    從翁同龢對旅順失守的強烈反應,咱們就能意識到旅順這地方有多重要,也能預見到戰局的危險性。那旅順啊,號稱“東方第一要塞”,清政府經營了整整十六年,砸進去數千萬兩銀子,造船塢、築炮台、囤軍糧,可謂是北洋艦隊的搖籃。結果呢?竟然讓敵人給占了!這對清朝中央來說,簡直就是個晴天霹靂。

    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慈禧老佛爺下定決心,不管付出多大代價,都要跟日本議和。她覺得啊,光緒帝和帝黨太消極抵抗了,這不是添亂嘛!於是她準備采取手段,狠狠打擊帝黨力量,順便給光緒帝敲敲警鍾,好讓他識相點。這樣一來,議和的路子就能順當一些了。

    這慈禧老佛爺可真是嫻於此術啊,她又開始主動出擊了!

    首先呢,她懲治了瑾妃和珍妃。在十月二十九日那天,慈禧把軍機大臣們叫到了儀鑾殿。她一出現,氣氛就變得特別低沉,就像烏雲壓頂似的。她先問了問旅順陷落的情況,然後話鋒一轉,直接就開罵瑾、珍二妃。這一下子把軍機大臣們給整懵了,不知道這位善變的老佛爺又唱的哪一出。

    慈禧罵得正起勁兒,仿佛全世界都欠她一個奧斯卡,把瑾、珍二妃的“罪狀”一一數落出來。她越說越氣,直接下令要把她們倆“降為貴人”。這可把軍機大臣們給急壞了,翁同龢反應還算快,趕緊向慈禧“再三請緩辦”。可惜啊,慈禧老佛爺可不吃這一套,直接就給拒絕了。

    更巧的是,當天光緒帝居然沒在座。翁同龢就問慈禧:“光緒帝知道這件事嗎?”慈禧大大咧咧地回答:“皇帝正是這個意思。”其實呢,光緒帝根本就不知道這事兒。

    說完她就手一揮,讓大家都退下,整個過程也就用了十五分鍾。翁同龢回到直房,抓起筆就開始起草懿旨,然後遞上去給慈禧過目。慈禧看後很滿意,就命令把懿旨公布出來。

    這懿旨全文如下:“本朝家法嚴明,凡在宮闈,從不幹預朝政。瑾妃、珍妃承侍掖廷,向稱淑慎,是以優加恩眷,洧陟崇封。乃近來習尚浮華,屢有乞請之事。皇帝深慮漸不可長,據實麵陳。若不量予警戒,恐左右近侍借以為夤緣蒙蔽之階,患有不可勝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為貴人,以示薄懲而肅內政。”

    第二天,光緒帝表現得異常冷靜,就像那泰山頂上的老鬆,神態自若,“意極坦坦”。雖然懿旨裏假借他的名義,說處治二妃是他主動提出的,他也隱忍下來了。

    這一天,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注官文廷式特地上奏章,彈劾軍機大臣孫毓汶。他這彈劾啊,可真是詆訾過當,火力全開。光緒帝呢,居然沒有發怒,真是奇跡啊!

    當然啦,文廷式可是帝黨成員,又是瑾、珍二妃的季父長善、兄弟誌銳、誌鈞的世交舊誼,二妃未入宮前文廷式還曾為之授教,也就是說,文廷式曾是二妃的老師。而且啊,文廷式的頭名狀元,也是光緒帝親自朱批的。同時,他所彈劾的孫毓汶恰恰是後黨主將。所以啊,光緒帝“不甚怒”就不足為怪了。

    光緒帝似乎有某種預感,因此對孫毓汶也沒有過多責備,隻是溫言溫語地安慰說:“隻要你盡心竭力辦事就行,我不責備你。”這話說得可真夠給麵子的!

    再說說慈禧吧,她對二妃可真是心存惡感,不依不饒的。在接見王公大臣時,她先是對文廷式彈劾自己的心腹之臣孫毓汶表示不滿,指斥文廷式“語涉狂誕”,等急事稍定,就要整頓文廷式。然後話鋒一轉,談到了二妃,“語極多,謂種種驕縱,肆無忌憚”。慈禧處治二妃意在打擊帝黨,也是在警告光緒帝。這老佛爺可真是會玩心計啊!

    這慈禧老佛爺啊,真是出手不凡啊!她可不僅僅是懲治了二妃和內監高萬枝,還把誌銳給貶謫了。咱們來一起看看這搞笑又緊張的劇情吧!

    首先啊,慈禧對珍妃的太監總管高萬枝可是恨得牙癢癢。這高萬枝也不知道怎麽惹到她了,慈禧一拍桌子,說:“把這個死太監交刑部,趕緊給我拉出去斬了!”這可把周圍的人嚇得夠嗆,心想這老佛爺今天是怎麽了?

    這時候,翁同龢趕緊上前一步,跪在地上說:“太後,寫明發上諭,有傷國體啊!應該交內務府逮捕斬殺。”慈禧一聽,覺得這話說得挺有道理,於是就交給了內務府。結果呢,當天就把這“諸多不法”的高萬枝給殺了。看來這慈禧處治高萬枝啊,就是在警告珍妃,別以為有個得寵的皇帝老公就了不起,老娘隨時可以收拾你!

    接著啊,誌銳這哥們兒也倒了黴。誌銳是誰啊?他可是滿洲鑲紅旗人,出身名門望族。他的祖父裕泰是太子太傅、湖廣總督,父親長敬是四川綏定府知府。這背景夠硬吧?而且啊,瑾、珍二妃還是他的堂妹呢!

    光緒帝大婚那年,瑾、珍二妃入宮,活潑美麗的珍妃深受光緒帝的寵愛。愛屋及烏,誌銳這哥們兒也跟著沾光,受到了光緒帝的青睞。甲午戰爭爆發後,誌銳跟帝黨官員一樣支持抗戰,頻頻上書給光緒帝出謀劃策。他口才了得,跟光緒帝談起國家大事來頭頭是道,激動時還會流下感人的熱淚。這可把光緒帝給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於是啊,光緒帝就把誌銳從詹事擢升為禮部侍郎。可惜啊,好景不長。慈禧老佛爺知道了這事兒,心想:“這小子不就是有個好口才嗎?居然敢在我眼皮底下跟光緒帝眉來眼去!”於是呢,她一拍大腿,下令把誌銳貶謫到邊疆去。可憐那誌銳啊,還沒來得及享受高官厚祿呢,就被貶到了鳥不拉屎的地方。

    這慈禧老佛爺可真是厲害啊!她這一出手,整個朝廷都嚇得大氣不敢出。誰要是惹了她啊,那可真是吃不了兜著走!

    這誌銳啊,真是膽大包天!戰事這麽緊張,他居然敢跳出來彈劾軍機大臣孫毓汶和徐用儀。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他這是在火上澆油啊!

    話說七月十六日那天,誌銳就像是吃了豹子膽,寫了一份彈劾折子,把孫毓汶和徐用儀給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他指斥孫毓汶“專愎成性,任意指揮,不顧後患”,說徐用儀是孫毓汶的小跟班,“操縱自由,暗藏機關,互相因應”。誌銳還強烈要求光緒帝把孫毓汶和徐用儀給趕出軍機處。

    可是啊,光緒帝聽了之後,並沒有采納誌銳的建議。他把誌銳的原折交給了孫毓汶和徐用儀看,還“溫語慰勞”,讓他們“照舊辦事,仍戒飭改過”。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

    然而啊,誌銳這哥們兒可不管那麽多,他依舊我行我素,繼續發表激烈的言論。這可把後黨的官僚們給惹毛了。他們紛紛表示,要給誌銳好看!

    就在這時候,慈禧老佛爺也聽說了這事兒。她雖然心裏很不爽,但是並沒有立刻發作。她知道現在不是鬧內訌的時候,得先把戰事給穩住。

    七月二十三日,誌銳又上了一份折子,建議派重臣去前線視師,順便看看“北洋病狀”。可惜啊,這份建議又被軍機處給駁回了。看來這誌銳啊,真是有點兒不知天高地厚啊!

    這誌銳可真是個敢想敢幹的家夥!九月初八日那天,他居然上書請求聯合英國一起攻打日本,還答應給英國兩三千萬兩白銀呢!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啊!

    更搞笑的是,誌銳的單銜奏折和文廷式等三十八人的連銜奏折,主題竟然不謀而合,都是請聯英伐日。看來這帝黨雖然主戰,但也覺得要找個靠山啊!

    這時候,恭親王奕訢坐不住了,就去找赫德商量。赫德可是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他可不想冒險跟中國一起對付日本。於是他就斷然否定道:“不能。”意思就是英國不會出麵幫咱們。赫德這話可真是大實話啊!

    誌銳上書的同時,還自告奮勇要去募勇設防。光緒帝覺得這主意不錯,就派他去熱河練兵。結果呢,還沒到一個月,誌銳就得到了副都統銜的恩賞。這升官的速度可真夠快的!

    正當誌銳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的時候,沒想到禍事已經悄悄地逼近了。在斬殺太監高萬枝的第二天,也就是十一月初三日,慈禧就下令讓誌銳回京當差,招募團練的事情也停了,一下子就把他的兵權給剝奪了。這慈禧老佛爺的動作可真快啊!

    十一月初七日,慈禧又把誌銳貶到了烏裏雅蘇台當參讚大臣。那可是現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轄地啊,離京城十萬八千裏遠呢!這明擺著就是要把誌銳遠遠地支走,免得他在自己身邊囉嗦。把誌銳外放到邊遠地區,這慈禧老佛爺可真夠狠的!這也算是給誌銳的一個薄懲吧!

    話說這光緒帝,一心想要主戰,還特意麵諭內廷行走人員,暗示內外臣工都得多上主戰的條陳,給自己造聲勢。於是呢,南書房、上書房那兩幫人馬就輪流上封奏折,主戰論調一下子就盛行起來了。

    可是啊,這慈禧老佛爺可是個變臉比翻書還快的主兒。她一開始還主戰呢,後來就轉為主和了,搞得光緒帝都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該聽誰的了。

    有一天,光緒帝召見南書房行走陸寶忠,問他該怎麽對付慈禧。陸寶忠也是個聰明人,他給光緒帝出了個主意:“皇上啊,社稷為重,母後您隻能好好勸她,可不能太順著她的意思了。”光緒帝聽了,不禁歎了口氣:“可是要是惹她生氣了,那可就是大不孝啊!”

    還有呢,南書房、上書房那幫人,老是上奏折讓慈禧六旬萬壽時停辦點景,把錢都拿來作軍費。這可把慈禧給惹毛了,她氣哼哼地說:“誰讓我難過,我就讓誰一輩子難過!”於是啊,在十一月初八日那天,慈禧就下令撤銷了滿漢書房。這消息一傳出來,可把那些大臣們給嚇得不輕。

    隻有翁同龢這個倔老頭兒不樂意了,他據理力爭,說不能撤書房。可惜啊,當時沒一個人讚同他。這翁同龢也是挺逗的,他就像是個孤獨的鬥士,在跟整個朝廷唱反調。

    話說第二天,光緒帝得知慈禧要撤滿漢書房,他可是相當不滿啊!他就跟翁同龢發牢騷說:“我這學得正起勁兒呢,為啥要把書房給撤了?”不過呢,光緒帝也不敢直接跟慈禧對著幹,他就命令新上任的軍機大臣恭親王奕訢去跟慈禧說。

    這恭親王奕訢也是挺給力的,真的跑到慈禧麵前提起了書房的事。他還特意打聽了一下,原來這事兒還沒最後定下來呢。這時候,翁同龢趁光緒帝不在,慈禧召見的機會,趕緊跟慈禧說書房不能撤。慈禧呢,覺得教訓光緒帝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就給恭親王奕訢一個麵子,改口說:“這是恭親王要求的,我之前說得太嚴厲了。現在決定,滿文課程和洋文都撤了,漢書就不撤。”這樣一來,滿書房就被撤掉了,漢書房得以保留。

    還有更搞笑的呢!第五件事,就是革安維峻的職。這事兒雖然是光緒帝下的命令,但其實是在慈禧的威逼下被迫做出的。十二月初二日,禦史安維峻上了一個奏折,裏麵寫道:“李鴻章這行為可不是議和啊,簡直是直接投降!他不僅誤國,還賣國!中外臣民無不痛恨他,都想吃了李鴻章的肉。還有人說和議是皇太後出的主意,太監李連英也參與了。這種市井流言,我不太相信。皇太後既然已經把權力交給皇上,怎麽能再這樣牽製國家大事呢?至於李連英這個人,他到底是誰啊,敢幹政事嗎?如果屬實的話,按照祖宗法製,李連英這種人怎麽還能容忍?”

    這安維峻也是挺敢說的,不過他的上奏也實在是太不給慈禧麵子了。所以啊,雖然這命令是光緒帝下的,但實際上是慈禧逼著他這麽做的。

    這安維峻可真是個“敢說敢做”的主兒!他的這份奏折啊,簡直就像一顆炸彈,直接炸向了慈禧、李鴻章和李連英。這份奏折啊,簡直就是一篇“揭黑”大作,把慈禧牽製國家大事的行徑給揭露得淋漓盡致。在慈禧掌權的清朝官場裏,這麽明目張膽地指責她,真是比登天還難啊!這安維峻,真可謂是膽大妄為!

    那麽,這位安維峻先生到底是何方神聖呢?安維峻啊,他可是個有故事的人。他生於1854年,是甘肅秦安人。他在1875年中舉人,六年之後又中了進士,然後被任命為編修。他在1892年十一月被任命為福建道監察禦史。這安維峻擔任禦史才一年多,就上了六十多份奏折,參劾了樞臣督撫等大小官僚達數十人。他可是以直言敢諫、骨鯁著稱的,深得同僚們的敬重。

    這安維峻啊,他可是個憂國憂民的好官兒。甲午戰爭爆發後,他可真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那些後黨啊,天天嚷嚷著要屈辱媾和。安維峻聽了,氣得火冒三丈,直接上了《力阻和議疏》。他在這份奏折裏指出啊,英、法、俄、美這些國家啊,其實都是一丘之貉,他們都在打中國的主意。要是跟他們媾和了,那可就是後患無窮啊!“從此以後,我們得賠兵費、割讓重地,還把這當成是救急的良策。再也沒有自強的一天了啊!”他主張啊,咱們得抵抗到底,隻有這樣,咱們民族才有自救的希望。

    在1894年的十月,一個讓人心痛的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城——旅順淪陷了!那時候的後黨啊,一心想著跟日本議和,把國家大事當兒戲。這可把安維峻給氣得呀,他拍著桌子說:“這還了得!我安維峻今天就要拚死力阻和議!”於是,他立馬寫了一份奏章呈上去,上麵寫著:“皇上啊,咱不能屈服啊!要抵抗到底,才能救我中華!”

    這份奏章一呈上去,可就贏得了朝野上下一片喝彩聲。大家都說:“安維峻這哥們兒真給力啊!敢說真話,敢做實事!”他的名聲一下子就傳遍了京城,大家都以他為榮。當時的人還評價他說:“這安維峻,真是吳柳堂(吳可讀)之後第一人啊!”

    說起這吳柳堂啊,也是一位有故事的人。他在光緒五年的時候,因為對慈禧太後的做法不滿,就服毒自盡了。他在遺折裏說,慈禧太後給鹹豐帝立子,卻沒給同治帝立嗣,這是“一誤再誤”。他要求將來大統還得歸同治帝的嗣子。因為他在遺折裏直接指責了慈禧,所以成了清代官場在奏章裏直接揭露慈禧的第一人。現在,安維峻又成了吳可讀之後的第一人,這可真是個“第一人專業戶”啊!

    這份奏章一呈上去,把那些在朝的王公大臣們都給震動了。軍機大臣翁同龢看了安維峻的奏章後,在日記裏寫道:“一開始看這奏章,是要殺李鴻章,彈劾樞臣無狀。最悖謬的是,說和議是皇太後旨意,李連英左右之。”雖然翁同龢對李鴻章不滿,也反對和議,但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可能在日記裏寫些言不由衷的話。不過呢,這也從側麵證明了安維峻的奏章影響力之大,連翁同龢都為之震撼。

    所以啊,這安維峻真是個神奇的存在!他不僅在官場上敢說敢做,還用自己的行動影響了那麽多人。他的這份奏章啊,真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和智慧!

    這光緒帝啊,一看到安維峻的奏折,氣得那是“七竅生煙”!他心裏清楚啊,要是不好好懲處安維峻,那後黨肯定得鬧大獄。因為這慈禧太後啊,肯定會追根究底的。所以呢,光緒帝立馬就下令把安維峻交給刑部治罪。那些大臣們一看皇帝發話了,也跟著起哄,都說安維峻這小子太猖狂了,得好好教訓教訓他。

    可是啊,這翁同龢倒是挺清醒的。他慢悠悠地說:“皇上啊,這安維峻畢竟是個言官,咱們得聽聽他到底說了啥。而且他說這是市井之言,咱們也不能全信啊。”光緒帝聽了這話,琢磨了半天,最後決定把他革職,發配到軍台去效力。

    其實呢,這安維峻也算是替光緒帝說了幾句心裏話。尤其是那句“皇太後既歸政皇上,若仍遇事牽製,將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天下臣民”,真是說到光緒帝心坎兒裏去了。可是啊,光緒帝在慈禧麵前就是慫,他不敢明著支持安維峻。等他冷靜下來一想,覺得把安維峻發配出去,也算是對他的一種保護吧。

    再說說這慈禧太後,她這一係列動作,簡直就是衝著帝黨的核心人物光緒帝來的。你看她懲治二妃、斬殺內監、貶謫誌銳、撤滿書房,每一步都是衝著光緒帝去的。甚至從光緒帝違心革安維峻職這事兒上,也能看出慈禧背後的力量有多大。

    這一連串的打擊啊,讓帝黨的抵抗力量大大減弱,光緒帝也不敢再囂張了。這就為議和掃清了道路。從此以後啊,帝黨和後黨在議和問題上意見越來越一致了。

    這下慈禧可以放心大膽地跟列強談判議和了。這議和啊,就像給慈禧打了一針強心劑,讓她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更加肆無忌憚了。

    早在旅順淪陷之前,奕訢和奕劻這兩位皇親國戚就已經開始打議和的主意了。他們先是寄希望於俄、英、法、德、美這些國家能居中調停,但後來發現時間緊迫,這事兒緩不濟急,於是就想著另謀新策。

    這其中的秘聞啊,都被《翁同龢日記》給揭露了。就在十月十一日和十月十二日的日記裏,翁同龢都有所記載。

    十月十一日的日記寫道:“我去了巡防處,看到了北洋發來的電報,說南關嶺已經失守,徐邦道被打敗撤退,旅順隻有半個月的糧食了。這絕對是絕望的征兆啊!我趕緊發電報給合肥(李鴻章),讓他趕緊支援,別坐視不理。我們談了秘密的事情,一直談到晚上才回家。”

    到了十月十二日,翁同龢的日記又寫道:“淩晨三點多我就到了直房,可是電報已經來不及看了。四點鍾的時候,我和孫家鼐一起進宮見皇上。之後又去見了太後。退下來後,聽說寧壽宮叫起,我又趕緊跑過去。這時候恭親王奕訢也到了直房看奏折。內侍說:‘先在皇上那裏叫起。’我又折回直房等了一會兒。過了好久,才在養心殿見到皇上,那時候奕訢和奕劻兩位親王都在,還有李鴻藻。兩位親王把昨天的事情給皇上匯報了一下,皇上同意了。我們出來後又去了保和門。十點鍾的時候,又去寧壽宮見太後,四個人(兩位親王、我和李鴻藻)一起,還有軍機處的人也一起。奕訢向太後匯報昨天的事情,太後問了我們很多問題。我說:‘隻要能消除疑慮和忌憚就行,其他的我也不敢說。而且偏袒哪一方都是不可以的。就像連在一起的雞一樣,隻要一隻雞不飛,另外的雞也動不了。’我們談了四個小時才退下來。今天恭親王的奏對言語很雜亂,我覺得不太得體,但也沒說什麽。我們出來後到直房,孫毓汶和徐用儀起草了一份密件寄出去,我自己又重新寫了一份不假手於章京。等遞上去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一點半了。我帶著密件去督辦處,兩位親王都在,張蔭桓也來了,當麵交給了他。五點鍾的時候,我和奕訢意見不合,一怒之下就先回家了。”

    這奕訢和奕劻這兩位親王啊,為了議和可真是不遺餘力啊!他們這邊跟太後匯報,那邊跟皇上溝通,還得跟外國勢力周旋,忙得團團轉。不過呢,他們雖然忙得不可開交,但翁同龢這個老師可是一點都不閑著啊!他一邊跟皇帝太後匯報情況,一邊還得寫密件寄出去,最後還跟奕訢意見不合吵了一架。看來這議和之路啊,真不是那麽好走的!

    十月十日那天,大連竟然失守了!清廷在十月十一日得知這個消息後,旅順那邊自然也拉響了警報。翁同龢看著這亂糟糟的局麵,覺得旅順就像是得了“絕症”一樣,已經病入膏肓,沒救了。他甚至覺得,就算是派廣東提督唐仁廉這個外號“唐矮子”的人去救援,也隻是“唐以隻身蹈海,何濟於事哉?”

    作為帝黨中堅的翁同龢,從大連的失陷中看出了清朝軍隊的無能。他開始四處尋找救治良方,希望能為清朝挽回一局。

    十月十日那天,正好是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十一、十二日是大壽的高潮,整個京城都沉浸在喜氣洋洋的氛圍中。然而,翁同龢卻無暇享受這歡樂的氣氛。從他的日記中可以看出,十一日那天,他和樞密大臣們在巡防處商量起了“密事”,一直談到黃昏時分,月亮都升起來了才回家。

    到了十二日,光緒帝在養心殿召見了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奕劻、翁同龢、李鴻藻這幾位重臣。奕訢向皇上稟報了他們昨天商議的“密事”,光緒帝聽後覺得可行,立刻表示“上可之”。慈禧太後也非常關心這件事,在祝壽聽戲的空隙裏,她分別在十點鍾和下午召見了樞密大臣們兩次。第一次是奕訢、奕劻、翁、李這幾位重臣,第二次是軍機大臣們。奕訢向太後稟奏了他們商討的“密事”,太後則廣泛征詢了各位大臣的意見。

    出了寧壽宮,翁同龢和孫毓汶、徐用儀等軍機大臣一起起草了一份“密寄”,由翁同龢親自書寫,不用軍機章京起草。翁同龢還親自拿著這份密函來到督辦處,親手交給了張蔭桓。

    這翁同龢真是忙得團團轉啊!一邊要應對慈禧太後的壽宴和朝政大事,一邊還要忙著尋找救治的良方。

    在慈禧太後六十大壽的前兩天,翁同龢和一幫樞密大臣們可真是忙得不可開交啊!他們從十月十一日淩晨三點半開始,一直密商到午後四點,整整十二個小時,連飯都沒顧上吃。這密商的“密事”和最後寫成的“密寄”,到底是什麽內容呢?

    翁同龢雖然沒明說,但從前後文來看,這“密事”就是指派員同日議和的事情。他對這個議和啊,可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覺得這次派員赴日談判,別抱太大希望,隻能去摸摸日本的底,解釋一下自己的疑慮。而且啊,他們也不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和談上,得做好兩手準備。翁同龢在策略上提出了一個高招,那就是讓俄、英、法、德、美這幾個國家互相牽製,進行調停。他覺得這就是對日本的“默製之法”,就像是連在一起的雞一樣,隻要一隻雞不飛,另外的雞也動不了。

    十月十三日,戶部左侍郎、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和督辦軍務處文案景星這兩位大人物,帶著這份密函就直奔天津,去找李鴻章。這份密函上寫著:“閣下數月以來,獨任其難,九重業已深悉。此時應如何設法了結之處,閣下受恩深重,義無旁貸。且係奉旨歸我等數人辦理,必可合力維持。”這話說得可真是夠給李鴻章麵子的!

    這翁同龢可真是個搞笑的人啊!一邊在密商“密事”,一邊還要寫“密寄”,還得去天津找李鴻章。

    清廷給李鴻章下了死命令,讓他在戰爭進行到白熱化的時候“設法以期了結”。這可把李鴻章給難倒了,他跟張蔭桓商量了半天,最後得出結論:還是得派人直接去找伊藤博文談判,這樣比聯合其他國家進行和談要快多了。

    那麽,派誰去日本合適呢?李鴻章挑來挑去,最後選中了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這德璀琳可是個厲害角色,他1842年出生,1864年就進了中國海關工作。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他周旋於中法之間,促成了《簡明條款》,也就是《李福協定》,這可是李鴻章和法國水師總兵福祿諾之間的協定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