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九型體質養生

正文 第4章 平和體質(1/4)

    健康族,養生要采取“中庸之道”

    【“同氣相求”是養生的首要原則】

    唐代藥王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不懂得《易經》,那就成不了一個高明的醫生。《易經》並非隻是一本占卜之書,它與醫學,特別是我們最關心的養生學也有很大關係,它對我們的生、長、壯、老以及壽命的長短影響可謂大矣。現實生活中,如果把它與中醫養生學融合起來,能讓我們擁有更健康的生活。

    同氣相求才能健康一生

    明代大醫家張景嶽曾說:“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不可無易,易不可無醫”。這就是在說醫易相通的道理。在這些千古神醫的眼裏,隻有把《易經》的精髓運用到養生和治療實踐中去,才可能達到懸壺濟世、使人活到天年的效果。我們養生保健、防病祛病的核心,用《易平和體質經》中的四個字就可以概括:同氣相求。養生保健理論體係裏,眾多養生祛病法正是由此推導而出,而且這些方法經過實踐之後,確實取得了常規療法所無法達到的神奇效果。

    “同氣相求”這一健康祛病原則,再配家常食物、保健靈藥、經絡原穴以及一些運動方式,很快您就能保養好自己的五髒六腑,並從根本上對自己身上那些遷延不愈的疾病進行調理。這樣一來,隻要您掌握了養生的真諦,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自己最好的醫生。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任一種普通而不起眼的食物,隻要運用得當,都可以發揮出養生祛病的巨大功效,大家切不可舍近求遠,總想著去尋找名貴的、高級的滋補品,或者求助於許多深奧複雜的養生保健法。其實,隻要知道了自己的體質型類,對症調養,就會擁抱健康。

    順應自然,長壽何難

    人們常說,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那何為自然呢?自然不僅是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不僅是我們所生活的外部世界,還包括我們身體內部的最初狀態,也就是我們的先天體質,這是我們身體內在的自然。隻有這兩個自然都不違背,才能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

    對於一個城市而言,它之所以能正常運轉,與它裏麵的工廠、機關等各個組成部分的和諧、安定、通達密切相關。如果交通要道大堵塞、工人集體罷工等,城市肯定無法正常運轉。人體就像一個城市,不當的飲食、外傷、情緒、不良生活習慣、衰老等,也會使人體這座城市的正常運作受到幹擾,那麽人體就會出現各種疾病。

    盡管人體疾病的表現千差萬別,疾病的原因也可以歸納出無數種。但一個人出生時的先天體質對他的健康來說,起著巨大的決定作用,超過其他眾多因素。如果了解自己的先天體質,那麽一個人對他這一生中易得什麽病就很清楚了,同時,對采取什麽樣的養生祛病方法也就心裏有數了。

    唐代藥王孫思邈認為:作為一個大醫,一定要精通數術。什麽是數術呢?就是疾病發展變化的規律,抓住這個規律,那我們就能真正擁有健康的權利。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體質後,就可以根據同氣相求的原則,使用自然界中具有相同特性的食物和保健藥物等來對人體進行補益,從根本上來養護我們的身體,自然會健康一生。

    養生先養心

    中醫認為,五誌七情皆可以致病,並且有不少醫案也證實了此觀點。比如《三國演義》上的“三氣周瑜”,就是鬱怒傷身周瑜致死的一個典型故事。另外,緊張、思慮過度等不良情誌也會傷神傷誌、傷五髒,比如悲哀傷肺,思慮傷脾,大怒傷肝,驚恐傷腎,過喜傷心等。不良情誌導致身體五髒不和,精氣耗損,就可以使人體質出現偏頗,即使是平和體質,也可能因為心病而導致身體出現病症,因此平和體質者平常養生不要忘了養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