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九型體質養生

正文 第3章 認清體質好養生(3)(1/4)

    體質是人體各層次陰陽運動的產物,是大自然中萬事萬物陰陽運動的產物。所以我們隻有順應自然之陰陽、天地之陰陽、自身之陰陽……努力安排好自己生活的方方麵麵,與自然相“合”,與天地相“合”,與自身本質相“合”,使人體內在的、外在的各種陰陽對立關係都達到平衡狀態,這樣才能健康長壽。所以,每一個人都要重視自然界的陰陽平衡關係,要把陰陽平衡當做體質養生的宗旨,順應體質,合理養生。

    根據不同體質治病

    體質作為個體在生命過程相對穩定的特殊狀態,必然貫穿於疾病的整個過程,成為製約和影響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基本要素。通過辨識體質類型,可預示不同體質類型所易患的疾病,以利於通過辨體施保、辨體施養,預防疾病的發生。

    體質不同,需要采取的保健方法也不同。根據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保健方案,量體裁衣,才能將體質調養到最佳狀態。由於體質的特異性、多樣性和可變性,形成了個體對疾病的易感傾向、病變性質、疾病過程及其對治療的反映等方麵的明顯差異。因此,中醫學強調“因人製宜”。體質是治療的重要依據。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按體質論治既是因人製宜的重要內容,又是中醫治療學的特色。臨床所見同一種病,同一治法對此人有效,對他人則可能不但無效,反而有害,其原因就在於病同而人不同,體質不同,故療效不一。

    體質決定病因

    體質決定對某種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不同體質對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特殊易感性。中醫病因學對這一現象早有認識,針對某種體質容易感受相應淫邪的特點有“同氣相求”之說。如陽虛體質形寒怕冷,易感寒邪而為寒病,感受寒邪亦易入裏,常傷脾腎之陽氣;燥紅質者素體陰虛,不耐暑熱而易感溫邪;黏滯質者體素濕盛,易感濕邪,常因外濕引動內濕而為泄為腫等。《黃帝內經》中還有“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

    (《靈樞·五變》)等記載。由此可見,由於髒腑組織有堅脆剛柔之別,不同體質的人發病情況也各不相同。肥人多痰濕,善病中風;瘦人多火,易得癆嗽;年老腎衰,多病痰飲咳喘。凡此種種,均說明了體質的偏頗是造成機體易於感受某種疾病的根本原因。

    體質影響發病與否及發病情況

    中醫學認為,正氣虛是形成疾病的內在原因,而邪氣隻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條件。邪之所客必因正氣之虛。正氣虛,則邪乘虛而入;正氣實,則邪無自入之理。正氣決定於體質,體質的強弱決定著正氣的虛實。因此,發生疾病的內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體質強弱。

    體質決定發病與否及發病情況在於體質是否易感受外來的邪氣。人體受邪之後,由於體質不同,發病情況也不盡相同。有立刻發病的,有不立刻發病的,也有時而複發的。體質健壯,正氣旺盛,則難以致病;體質衰弱,正氣內虛,則易於發病。如脾陽素虛之人,稍進生冷之物,便會發生泄瀉;而脾胃強盛者,雖食生冷之物,卻不發病。可見,感受邪氣之後,機體發病與否,往往決定於體質。當然我們決不能因為強調了體質在發病過程中的作用而否定邪氣的作用。要提醒的是,人體感受了邪氣,因其體質不同,也不一定就能患病;即使患病,其臨床類型和發病經過也因人而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