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味

第7章 我思,故我在:一串數字的票房(3/3)

    關於電影好壞,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大話西遊》。《大話西遊》1995年在香港上映時,雖然開門紅,但隨後急轉直下,最終勉強收回成本。後來在內地上映,票房低得可憐。直到兩年後,才開始在內地高校和網絡上流傳並迅速走紅,引起反響。連周星馳和導演都搞不懂為什麽會火得一塌糊塗。

    需要注意的是,《大話西遊》是被北京高校的學生給捧火的,為什麽不是其他群體呢?大學生是特殊的群體,首先他們在受高等教育,思想什麽的也較特殊,再者他們是最“閑”的,沒事喜歡胡想瞎捉摸,想來想去就想出“事兒”了。實事求是的說,我第一次正兒八經的看《大話西遊》是在大學,看後,沒啥感覺,於是我就跟同學講:“我怎麽看不出好在何處?”我那同學歎息一聲說:“你得認真看!”不久,我又看了一遍,還是覺得一般。畢業後的某天,閑來無事,翻看電腦,又看了一次《大話西遊》,結果還是沒啥感受,沒過多久,趕上《大話西遊》重映,我再次看了一遍。順著網上所說,終於,我看出了點眉目。像這種需要被牽引,在看之前,告訴你這部電影要表達什麽什麽,當你看的時候,直接往什麽什麽上靠的生搬硬套,說明了影片的失敗性。畢竟大家都很忙,沒閑工夫把一部電影翻來覆去的看了又看,更騰不出腦子琢磨參悟其中高大上的深意,

    《英雄本色1》裏有這麽一段,做警察的弟弟阿傑像審犯人般盤問出獄不久曾混過黑社會的哥哥,可一問三不知,阿傑很來氣,脫口來了句“你什麽都不知道,怎麽做大哥”。哥哥頓時怔住了,雙眼淚光閃閃,望著弟弟,剛喊了句“阿傑”。誰知阿傑厲聲打斷,指著哥哥的鼻子,咬牙切齒的教訓到:“不許叫我名字,叫我警官!”聞言,哥哥望著眼前自己的弟弟,徹底愣住了。做哥哥的喊一聲弟弟的小名,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哪成想不被自己的弟弟允許這麽叫,能不傷心麽!終於,哥哥轉過臉垂下頭,手扶著牆,強忍著淚水。親弟弟居然這麽對待自己,這時的哥哥實在痛心的很。沒辦法,承受著滿腹委屈和不被理解,哥哥狠狠咬了下嘴唇,抬起頭凝望著自己的弟弟。盡管淚水在眼裏打轉,但他終於還是很費力的叫了聲“警官”,然後哽咽道:“我沒做大哥很久了。”一語雙關,表麵上是在回答所問,表示自己不做黑道上的“大哥”很久了,實則更多指沒做血肉至親的這種大哥很久了(因為大哥蹲監獄的幾年裏,弟弟非但沒探望過,甚至連一封信都沒寫過),表達內心的悲切。這些東西,多數人都能看出,而且是電影人所要表達的。

    其實,《大話西遊》被奉為經典,是過度解讀(類似於“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使然。對於該劇想要表達的東西,網上分層列條說得頭頭是道,對此,人家周星馳和導演都承認,當初拍的時候並沒想那麽多。真的是我們想象力太豐富了!

    我們之所以會過度解讀,有時是靈感乍現的一種頓悟,但更多時候僅僅是因為作品出自“大師”之手或口。可以這麽說,有思想的地方就排除不了過度解讀,比如,對別人(尤其是領導)說的話、做的事,容易產生過度解讀。過度解讀是把雙刃劍,至於利害,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圈圈相通,道理互用……

    PS:以上僅為本人一家之言,如有不謀而合處,純屬英雄所見略同!

    ——千金馬(千金一諾,馬到功成)

    2015年4月。春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