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新聞實務

第三章 “傳統”新聞的發展曆史和發展軌跡(5)(3/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

    思考題

    1、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新聞發展處於一種怎麽樣的狀態?最有影響的報紙是哪一份?為什麽?

    2、國民黨新聞機構什麽時候撤離大陸、前往台灣?為什麽?

    第六節  現代民營新聞事業的艱難發展

    中國現代民營新聞事業的發展與現代的政治、經濟等時代環境息息相關。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所製定的自由新聞體製備受扭曲,但形式仍然保持著,這使民營新聞事業的發展有了一定的依據。但是,現代中國社會民族危機的加劇、連年的戰爭,又給民營新聞事業造成不斷的衝擊;國民黨的專製統治,也製約著民營新聞事業的壯大。現代民營新聞事業雖然生存、發展,但舉步維艱。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民營新聞事業的發展

    1、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民營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對封建思想造成衝擊的同時,帶來了思想的解放、新思想的傳播、新聞理念的引進和革新,這些都為民營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2、繁榮的城市經濟為民營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經濟保障

    一戰以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城市經濟的繁榮,又為民營新聞事業提供了可資發展壯大的經濟保障。所有這些,使得現代民營新聞事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中國曆史上的民營大報及名報人在這一時期也隨之出現。

    3、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民營新聞事業的長足發展

    ⑴大報的崛起和報業托拉斯的出現  上海的《申報》和《新聞報》 這是兩家老牌的中文

    報紙。到1930年,兩報的銷量均突破10萬份,達到15萬份(《新聞報》)和14.8萬份(《申報》),成為當時中國銷量最高的日報。

    ⑵北方有影響的大報的崛起  在北方,有影響的大報也開始崛起:天津的《大公報》開始續刊;北京的《世界晚報》、《世界畫報》;邵飄萍的《京報》、林白水的《社會日報》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⑶上海“四社”的逐步形成  上海“四社”也在這一時期逐步形成。“四社”是由一位名叫張竹平的組建的,由《時事新報》、《大晚報》、《大陸報》和申時電訊社共同組成的聯合辦事處的簡稱。

    ●  張竹平 (1886—1944),江蘇太倉人,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約1914年進申報館工

    作,任經理。期間,他為報紙的廣告發行等工作出謀劃策,在《申報》的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但他不甘長期寄人籬下,1924年他利用申報的通訊印刷設備組織電訊社,進行非正式發稿;1928年正式建立申時電訊社,並於是年冬天,與人合股買下《時事新報》。這使他和史量才之間產生了矛盾。1930年,張竹平離開了《申報》,獨立開展自己的事業。1931年,他又與人合股買下英文《大陸報》。1932年,再與人合辦《大晚報》。至此,張竹平的三報一社聯合體成立。

    ● “四社”成立的意義

    “四社”的成立,在當時的新聞界造成很大影響,被看成是“報業托拉斯”。但實際上“四社”僅是業務上的聯係,不是資本的聯合;張竹平獨資的也僅是申時電訊社,其他三張報紙張竹平擁有的股份都不超過三分之一。所以,它僅僅隻是一個報團的雛形。

    ⑷小報的熱潮  小報大量湧現  麵向市民階層的小報在這一時期大量湧現,著也是民營

    報業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從1926年到1931年共出版有700多種。

    在這一時期中,最有代表性的小報是上海的“四大金剛”:《晶報》、《金剛鑽》、《福爾摩斯》和《羅賓漢》。這些小報的出現,反映了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都市生活百態,也是形成民營報業發展的一道景觀。

    黃色小報也隨之而起  寬鬆的辦報環境,使得魚龍混雜的各色報紙紛紛出現,黃色小報在其中數量較多。

    二、抗戰前後國統區民營新聞事業的震蕩與變化

    “九一八”事變以後,隨著民族危機的到來,國人開始全民參與抗日救亡運動,抗日救亡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民族危機的加重也震蕩著新聞界,一方麵救亡報刊大量湧現,一方麵,民營報業出現了明顯的分化:有呼籲抗日並揭露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的,如《申報》;也有在宣傳抗日的同時表現出親蔣的,如《大公報》。各地救亡團體也出版了一批抗日報刊。在抗日救亡高潮中,一些有思想的報人開始積極探索,尋求解救中國命運的道路。他們的新聞報道,在當時的國統區以及中國新聞史上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閱讀記錄(免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