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574章 黑龍江上 一 骨嵬島(1/4)

    數月前。

    

    1269年,6月18日,骨嵬島。

    

    骨嵬島,即後世的庫頁島,此時因島上的骨嵬人而以此名見諸於冊。

    

    從日本經鯨海北上可以到達骨嵬島,但鯨海越往北越狹窄,到了骨嵬島附近的時候,就隻有窄窄一段了。這段狹窄海域的風向比較特殊,由於受西北太平洋逆時針氣旋的影響,在南方大部分地區進入了初夏、盛行東南季風的時候,此海仍然是北風占了主導,擋住了外來客人。直到六月下旬、大暑之後,這裏才開始出現南風。

    

    而在這南風乍起之時,就有勤勞的漁船乘風北上了。

    

    這支漁船隊全體漆成黑色,船壁塗飾著花花綠綠的吉祥紋路,桅杆上掛著“鐵牛幫”的旗幟,正在沿著骨嵬島的海岸線向北行駛。船隊中,一艘大號的順風級用於裝魚,四艘靈巧的類似於放大版閃光級的單桅船從事具體的捕魚工作,還有一艘雙桅快速帆船應急,是典型的現代化漁船隊。

    

    現在正是午餐時間,各船上的船員們除簾值的,都捧著木碗在狼吞虎咽著。鐵牛幫給普通水手提供的飯食是一種“海鮮飯”,也就是用糙米飯、魚蝦、海帶、醃菜、發酵魚醬之類的東西拌在一起做成的飯。是飯可能不太恰當,因為海上米貴魚賤,碗裏反倒是海貨多些。客觀來,雖然這頓飯賣相差了些,但是味道夠足,營養搭配實際上還算合理,對這些不久前還是窮苦農民的水手來算得上是一頓不錯的美餐了。

    

    而在順風級的艉樓上,一個樣貌清秀卻皮膚黝黑的男子正拿著六分儀,透過深墨色的鏡片不斷觀察著太陽,一邊還不斷記錄著數據。過了一會兒,他珍重地把儀器放回匣子中,抖了抖記錄數據的紙條,吹了吹,交給身邊的劉二,道:“劉堂主,數據出來了,約莫北緯48度42分,應該還有二十海裏就到了。”

    

    劉二自打當年進了鐵牛幫,鐵牛幫就一直順風順水。日本幹涉戰爭的時候,鐵牛幫表現不錯,攢了不少積分。事後,他們“兌換”了關東地區鯨海沿岸一個叫本莊的地方,把鐵牛幫的總部搬到了這裏,兄弟們各占一個地頭,都成了老爺。這些年,他們一邊教化本地人,一邊從大宋往領地輸送移民,一邊做生意,一邊因地製宜經營一些產業,各司其職,好生興旺。劉二也從當初的一個跟班變成手下好幾十饒頭目,哦對了,現在也學著讀書寫字,不知道看了什麽書,給自己改名“劉平斜了。

    

    他現在在幫裏負責“黑水堂”的業務,呃,實際上就是帶著一幫手下,在鯨海捕撈鮭魚——鮭魚這種美味自從打開了江南市場,就受到了豪富們的熱烈追捧,這幾年來捕鮭產業規模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北日本地區一門相當重要的行當了。

    

    而漁民們為了滿足越來越大的需求,不斷尋找更豐富的漁場,最終發現了鮭魚的洄遊規律,也就是每年8-9月它們會大量進入北邊的混同江(黑龍江與烏蘇裏江交匯後的部分稱混同江),在此時簇捕鮭簡直比挖土豆還容易。因此,黑水堂嗅著漁汛,在骨嵬島上設置了落腳點,準備在捕撈季大幹一場。現在離捕撈季雖然還有幾十,但是宜早不宜晚,等到風訊一起,他們便北上待機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