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573章 大哉乾元 下(1/3)

    山東戰亂之時,蒙軍飽受火炮之苦,也深刻理解了這種武器的厲害。因此,自那時起,他們便堅決走上了自力更生大造火炮的道路。

    鑄炮當然不簡單,但畢竟工業時代之前的鑄造技術並沒有決定性的代差,而他們又擁有不少人才,既有中原搜羅的鑄匠,又有來自波斯精通數理的學者,還有一批理解火炮應用的將領,同時還有東海軍這個“名師”在,有現成的模子可供模仿,所以他們的進步非常快。

    以名將張弘略和郭侃之子郭秉義為主導,蒙軍建立起了一支有模有樣的炮兵。他們根據自身體驗和從東海、南宋收集來的情報以及以往的戰爭經驗,摸索出了一套炮兵用法。雖然受條件所限,各方麵仍不盡如人意,但無疑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他們現在所使用的火炮,就是一種自產的千斤級別的青銅前裝滑膛炮,在中原鑄匠、炮兵將領和伊爾汗讚助的波斯匠人共同努力下鑄造而成。此炮發射四斤炮彈,最大射程超過兩裏,威力中規中矩。雖然重了些,炮車也笨拙,但蒙軍馬多,一門炮可以配十幾匹馬伺候,機動性也還不錯。從各方麵來看,這門炮相比龍吟炮還有巨大的差距,但相比曆史同期一下子跨越了幾百年的進度,看來有榜樣在學的就是快啊。

    那木罕給這支野戰部隊足足配備了二十四門千斤炮,炮彈落入密集的人群之中,血肉四濺,哀嚎四起,隊形不免散亂起來。

    麵對這種超越時代的火力,海都一下子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他之前也從阿裏不哥那裏聽過火器的厲害,不過阿裏不哥對他也留了一手,沒得太明白,現在他親眼見識到,一下子就傻眼了,這怎麽辦?

    但是沒辦法,隻能硬著頭皮上了。於是他一聲令下,己方便向前壓過去……談何容易啊!

    海都的這支軍隊,並非一支團結一心訓練有素的軍隊,而是大量不同部族兵力的聚合體,打起順風仗來自然勇猛無比,但一旦遭遇了真正的硬點子,那可就不能怪他們自保為上了。

    於是,這一大批浩浩蕩蕩綿延裏許的數千騎兵,卻根本沒衝出氣勢來,反而爭後恐先,隊形也越走越鬆散,看的海都跳腳大罵。

    更讓他感到憂慮的是,隨著這一支龐大騎兵的壓進,對麵的步兵卻毫無動搖的意思,反而有不少人走到了陣前,不知在幹什麽……哦,現在知道了。

    這些人把手中的一人高的“短矛”架在霖上,不久後就冒出了白煙,然後前方的騎兵出現了傷亡——這又是一種火器!

    這是很有特色一種大型火槍,或者叫袖珍火炮更合適。火槍的作用蒙軍也是曾經親身體會到的,但是研發幾年,卻始終無法製造出東海軍那樣輕便而強力的火槍,隻能另尋它途。最後他們製造出了這種一支足有二十斤重的大銃,過於笨重,隻能放在支架上發射。在不方便的同時,這種大銃威力卻足夠大,可以在二百步外對敵軍造成傷亡,絕對稱得上一件利器。

    大銃笨重,難以單獨編成隊伍使用,蒙軍多是把他們編進既有的步兵方陣裏。基於長矛和刀盾手的傳統方陣各世侯手下都有一批,直接征召過來,再編上一些火槍手。戰時長矛兵抗住戰線,火槍兵外出開槍襲擾,如果遇到敵軍反擊,火槍手就縮回方陣旁邊,由刀盾手進行掩護,繼續伺機開火。這種隊形在之前與阿裏不哥的戰爭中表現出了強悍的戰力,現在麵對海都之時,這些已經身經百戰的漢軍士兵同樣嫻熟地演練出了火器的威力。

    火槍手在外不斷開槍,不斷對緩慢的海都軍造成打擊,使得他們丟下了上百具屍體。等到對麵忍受著傷亡終於靠近了陣線,火槍手們卻麻利地收拾好火槍,鑽回了長矛方陣之間的空隙中,躲在煉盾手的盾牌後麵繼續裝填射擊。而且距離近了之後,威力更是強悍,幾乎一槍就能帶走一條性命,實在是令權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