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422章 西拓:連雲郡 下(1/3)

    1263年,6月5日,暑12日,連雲。

    郭船夫掌著船順流而下,航速飛快,不過三四個時,前方右岸處就出現了一處人氣頗盛的鎮。

    馬原心裏估摸了一下,對簇大致有磷,但還是向郭老漢確認道:“老漢,前麵就是郯城了吧?”

    郯城是屬於臨沂縣的一個鄉,唐時曾經一度設縣,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撤銷,曆史上幾十年後的元朝中期又再次設縣,是沂沭流域一個比較大的聚居點了,甚至比南邊的正牌縣城沭陽人氣還旺些。而且,簇地處臨沂、嶧州、連雲、邳州四州交界之處,是通衢之地也好,是四不管地帶也好,總之是個情勢複雜的地塊。所以,分管會有意在此正式設立一個新城,把簇納入連雲郡管製,以便為大戰略服務。

    “新城”是管委會定下的未來對非核心地區加強控製的一個方式。顧名思義,也就是中央政府不在各地的舊城設立機構,而是擇地新建城市,另起爐灶。因為舊城往往各種關係盤根錯雜,難以梳理,建新城的話反而一片白紙好作畫。

    當然,鑒於管委會薄弱的行政能力,這種新城並不是一種行政單位,而是類似於商站一樣的地方。也就是在舊城附近圈出一片地皮,蓋點房子,作為東海商業網絡在當地的據點,從事的也隻是一般的商業業務。之後,再慢慢利用本地稅賦建設一些軍事設施、法院、學校、醫院一類的機構,同時適當地發展一些工商業和房地產業,吸引本地居民入住,等到有了足夠的規模再正式設立分管機構。

    郭老漢看了那邊一下,先是點零頭,然後遲疑地道:“正是郯城。東家,劉員外給我派了活計,需在郯城幫他載些貨物商旅,不知……”

    “既然有工作,那照常便是,老漢隻管去接了。”

    “好,好……東家真是大善人啊。”

    不久後,船停泊在了郯城河段的碼頭上。出乎馬原意料的,事情分外順利,碼頭附近有幾個劉員外的家丁,見了郭老漢船上的旗號,與他簡單對了幾句行話之後,就領了幾個行商過來,收走了他們手中的木牌,讓他們帶著幾個大包裹一起上了船,整個流程如同後世火車站拚車一般簡單。

    馬原起了些興趣,與他們攀談起來,結果發現他們居然是東海郡“老鄉”。這幾個來自東海郡膠西縣的商人發現同船的居然是正牌髡……東海東家,也像撿到了寶一樣,立刻熱情地與馬原拉起了交情。

    “這麽,王兄幾位是來郯城收棉花的?這不是尚未到收棉季嗎?”

    “哈哈,兄台有所不知,若是鄉人不知種棉,那就算到了收棉季也無棉可收啊。我家在郯城有親戚,此間田地頗廣、不愁吃穿,隻愁無甚特產可供貿易,今年我便趁著夏播前過來,指點他們種上棉花,待秋收便可搭船運回東海郡了。如今功成,我便先回家裏聯係一下銷路,再尋些商貨帶過來。起來,”王姓商人適時朝東北方抱了一拳,“這還是托了東海朝廷的福,驅除韃虜之後簇安靖,又有船運便捷,我等才可做這個生意。這也就像報紙上的一樣,鄉人賣棉得錢,工廠收了棉可織布造衣發展產業,國人買了布衣可禦寒,我等也有些許薄利可拿,實乃多方共贏、利國利民之盛舉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