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421章 西拓:連雲郡 上(1/3)

    1263年,6月5日,暑12日,臨沂。

    暑時節雨水充足,前幾日公審之後,接連幾都下著大雨。不過這不意味著工程隊可以休息了,恰恰相反,連日大雨使得周邊河流水位暴漲,不少地方都有洪水的危險,越是這種時候,越應該走出去收集水情,以便為運河工程提供決策依據。所以這幾,不少幹部和工程師都帶著人冒著大雨在各地奔波,而今雨一停,更是趁著大水沒有完全消退開始了大規模勘探的進程。

    馬原和趙浩初兩人,走在一段積了雨水的古運河河道邊,一邊考察河水流向,一邊對著最近的一些事件吐槽著。

    “嘿,趙哥,你知道嗎?這下了幾雨,就有些村民嚼舌頭,這是有冤情呢。”

    “哈,冤情?什麽冤情?難道那些貪汙犯還冤屈了不成?”

    “不是,他們是,是我們判得太輕了,老看不下去了。”

    “哈啊哈哈哈哈……真是無聊。不是我,現在這幫子人也太迷信零。”

    “這可不是事啊,迷信迷信,他們入迷了可是真信的,這對我們的工作不利啊。”

    “那我們有什麽辦法?……我看,給他們解釋也解釋不通,幹脆讓文化部那杜鬆林他們派點人來,以神棍攻神棍,讓他們迷我們的信算了,還容易控製點。”

    “呃,趙哥,你這思想很危險的啊……”

    正當他們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的時候,一封信件突然送了過來,交到了馬原手上。

    馬原翻看了一下,無奈地道:“初一的信,從郡城送來的,看來是下雨耽擱了。唉,真誤事啊,要是通羚報就好了。”

    東海版本的電報技術經過屢次迭代,現在已經比較成熟了。實際上這電報本來就原理簡單沒什麽花頭,突破之後很容易做得比較可靠。雖如此,電報業務也沒有在東海國境內全麵鋪開,主要是因為成本太高——不是鋪設成本高,而是運營成本高。

    明晃晃的電線架在外麵,就算不含銅,饑渴的鄉民也會在幾內給你偷個一幹二淨。想保住線路,必須投入大量安保力量時刻巡查才行,這費用就海了去了。

    所以就算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東海商社投入運營的電報線路也隻有中央-東海和萊蕪-臨淄兩條,前者是熟地,有足夠的力量監察,後者是荒郊野外,不用擔心有人來偷,而介於兩者之間的地方,短期之內就別想了。

    不過,據悉建設交通部有個膠沂(馬拉)鐵路的宏偉計劃,若是能成的話,那麽借鐵路巡查的庇護,順路架設一個電報線路還是很可行的,甚至還能把鐵軌本身用作通信導體。那樣的話,西南與本土無疑將能結成更緊密的整體,真正的可謂涯若比鄰,《東海新聞》又有個新題材可吹了。

    不過那是以後的事情,他們需要關注的還是當下。

    趙浩初關心地問道:“連雲的信?重要嗎?”

    馬原已經拆開信讀了起來:“是關於軍方的,徐雲找我……啊,初澳船,該死,耽擱這幾真誤事啊。趙哥,那我得趕緊回連雲了,這邊的事情就交給你了。”

    “行,你去忙吧。嗯,你手下那個叫蔣開誠的學生挺能幹的,別帶回去,留這兒給我打個下手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