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347章 郭守敬(1/2)

    1262年,7月17日,立秋5日,東平。

    “苦來亦阿兒子??”符凱偉重複著這個奇怪的音節,舌頭差點打結,“這是大食語?”

    他麵前,有一個跟他年齡相仿的的漢人青年,正如獲至寶地拿著他帶來的一台地球儀,聽了這個問題,搖了搖頭道:“不,是波斯話,雖與大食相鄰,但並非同一語言。這個詞譯成漢話的話,也就是‘地球儀’,由司台紮馬魯丁所製,不過他那台遠沒有您這台這般精致。”

    符凱偉以手撫額,有些失望。他本來想用超出時代的文地理知識在郭守敬麵前好好裝個逼,沒想到效果遠不如預期。他的那點存貨,對於郭守敬來並不算多新鮮的知識,就連這個仿自後世的地球儀,在現在也已經有原型了!

    沒錯,麵前這名青年,正是鼎鼎大名的郭守敬!

    郭守敬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一生在水利、文等領域有著重要的建樹。後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的開通,他可以居功甚偉,而更後來他所主持編撰的《授時曆》,更是中國古代曆法的巔峰,其精度即使在後世也是準得嚇饒。

    他出現在這裏,並不是巧合。

    在曆史上,郭守敬就在今年初經中書左丞張文謙的引薦,在開平覲見了忽必烈,並提出六條極為可行的水利整治措施。忽必烈其心甚慰,覺得手下終於有個能幹實事的了,當場就任命他為“提舉諸路河渠事”。而郭守敬上任之後,果然不負他的期望,立刻開始做起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一路向南勘探水文,研究整理沿途河渠的方案,甚至還經過了山東戰場。最終在李璮平定之後,他向忽必烈匯報了一連串的開河建議,為後來大運河的修建奠定了基礎。

    不過在這個時空,事情就有了些偏差。濟南戰事陷入了膠著,北清河又被東海軍切斷,所以郭守敬南下之後,隻能躲在“安全”的東平,於是嚴忠範反正之後就被堵在城裏一鍋端了……

    嚴忠範為了表忠心,回到東平城後把蒙古方麵的官員全控製住了,並且把名單送到了東海軍那邊。其中,郭守敬的名字還特別靠前,這倒不是因為嚴忠範知道東海人特別看重技術人才,而是因為郭守敬和郭侃有點親戚關係,所以相對價值要高一些。

    東海人對名單上的其他人都沒什麽興趣,反正不認識,一股腦綁了關起來慢慢甄別就是。唯獨這個郭守敬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眼球,被禮送過來,好酒好菜好好招待著。這幾恰巧季國風回了本土,這邊一時沒有對等的科技工作者,所以因為海軍的本職工作而惡補了一堆文知識的符凱偉就這麽被派過來和他見個麵了。

    此時的郭守敬並未意識到自己未來的巨大成就,見到這名東海軍大將還誠惶誠恐的。兩人尬聊了一會兒,始終拘拘謹謹的,直到符凱偉開始把話題往文知識上引,才算打開了話匣子。

    總體來,東海商社對那些簡單易模仿的、與軍事相關的技術嚴加保密,而對高深的物理學、數學、文學等理論知識卻公開傳授,反正外人就算學去了也沒什麽用,想真正潛心鑽研或者將其利用起來還是隻能去東海國。因此現在符凱偉聊起來也毫不避諱。

    經過這麽一聊,兩人就都震驚了。

    郭守敬震驚的,是此人明明是一介武夫,卻有著如此高深的學識,功夫之精進甚至遠超他的認知!

    而符凱偉震驚的,是郭守敬居然對自己所講的完全能理解!並不是因為他是才所以聽一遍就融會貫通了,而是他本來就具有類似的知識體係,在接觸到符凱偉所提供的更精準更現代化的知識之後,立刻就吸收為己用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