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260章 傳媒 下(1/3)

    《江南新聞》和《東海新聞》兩份報紙的標準售價都是30文一期。這個價格其實是比較高的,路邊買個炊餅都隻要一文兩文,這一張紙就是三十個炊餅啊!

    不過比較一下此時印刷品的價格,一本一百多頁的書差不多就要一貫了,算下來一頁一二百字就要好幾文,這麽看來,信息量這麽大的報紙賣上30文也不算貴了。

    相比之下,平均每份的印刷成本在3文以下,盈利空間極高。但這個利潤也不是報社獨享的,批發給分銷商的價格隻有20文一份,給他們留出了足夠的渠道收益。

    江南士人對這種“嶄新”的傳媒形式其實並不陌生,官府發行的邸報起來就差不多。而且之前在臨安已經出現了報紙的雛形,不少商家或私人批量印製寫滿了文字的印刷品,或是傳播新聞,或是傳播文學作品,或是發布廣告,或是傳播政治主張。但像這兩份《新聞》如此完善的報紙,還是第一次見到。

    臨安本來就讀書人多、識字率高,又多半有點錢,麵對這種既有四海趣談,又有風月雅事,還有誘饒連載的新型媒體,他們哪裏能抗拒?

    第一批在臨安試發行的兩千份《江南新聞》和一千份《東海新聞》很快一售而空,市價甚至超過了標價。京東商城的印刷廠不斷加印,直到賣了五千多份之後,搶手程度才開始下降。

    而來自海外的《東海新聞》其實是更歡迎的,因為它登載的是千裏之外的東海國的事,相比司空見慣的身邊事可是要更吸引饒。但是這份報紙要等定期船從膠州運過來,供應量沒法一下子提高,爭搶之下可以是一紙難求,價格很快被炒熱,甚至一度達到了一貫一份的價,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東海那邊,銷售情況自然不會有臨安這麽火熱,但是也在第一旬內售出了近兩千份,與臨安的情況一樣(或者反過來?),《江南新聞》比《東海新聞》還要更搶手。

    這麽一算,這兩份報紙每個月豈不是能賣一萬多份?這差不多就是二百多貫的銷售額了,雖然不算多,但足以填補成本還有些賺了。

    所以文化部指定南北兩個印刷廠加班加點印製新報,就算賣不出去也無所謂,反正成本沒多少錢,留著收藏也好啊。嗯……這可是本時空曆史上首份正式發行的報紙,收藏價值驚人,不定過個幾十年就漲到價了呢?印得越多越好!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報業的市場比他們想象的還大。第一個月是新鮮事物,大部分人還沒聽過,就賣了這麽多,以後名頭打響,不更得上了?

    隨著《新聞》名頭越來越大,讀者群體也越來越多,甚至有人買了帶到外地去銷售的。臨安城賣蔬果柴薪吃食攤販都願意進城前去批發上幾十份,擺在攤上銷售,賣出去一份就能賺十文呢!就算賣不完也能退回去,虧不了!甚至還催生出了專門賣報的報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