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257章 捕鯨(1/4)

    1261年,5月15日,立夏,登州。

    “升煙了,北邊!”

    正在登州以北海域巡邏的雪號上突然忙碌了起來,望鬥上的了望手吹起了口哨,水手們有的開始升帆,有的操帆轉向,操縱船隻向東北方駛去。旁邊四艘新式的單桅“閃光級”也借著風力疾馳而出,在雪號的右側拉出了一條長隊。

    此時,他們正北方的某個島上,正升起了烏黑的狼煙,煙柱直衝際,令人無法不注意。嗯,這不是他們發現了什麽敵人,而是探查到了鯨群的痕跡。

    是的,鯨群。

    渤海和黃海一帶,是有不少鯨魚活動的,不過不是那種巨大無比的深海鯨,隻是比海豚大不了多少的型鯨魚。但即使是這種鯨魚,仍然有巨大的經濟價值。

    鯨脂可以製成優質的照明燈油和對於工業極為重要的潤滑油,鯨皮是優質的防水材料,鯨骨是一種輕柔有韌性的支撐材料,鯨肉也是難得的蛋白質,可以是渾身上下都是寶。

    自從當初韓鬆他們偶然獵殺了一頭鯨魚之後,海洋部就開始嚐試著建立捕鯨產業。這個任務主要是第二艦隊負責的,他們駐紮在北岸,平時沒什麽事,除了進行一些與遼東和高麗的貿易,就是出海尋找鯨魚了,幾年下來,也積累了一些對付鯨魚的經驗。

    不過嘛,相比捕鯨,更大的難題是如何找到鯨魚。

    渤海和北黃海這一片,雖然在地圖上看著不大,但仍然是茫茫無際的大海,若是一點點搜索過去,那就真的是大海撈鯨了。

    所以,之前他們捕到的大部分鯨魚,都是巡邏船或者商船在路上巧遇的,數量不多,難以產業化。事情到了今年才有所改觀。

    一是因為海軍人力充裕了,可以在登州和遼東半島之間的廟島列島上設置一連串哨塔,除了軍事作用,也可以發現路過的鯨群。雖然這跟守株待兔差不多,但畢竟比主動出擊要有效得多。

    二嘛,是因為造船廠的新品,單桅快速帆船“閃光級”正式量產了。

    這種帆船源自於今年初亮相的“項目C”,正式定型的版本長約12米,寬3.7米。相比這麽的船身,桅杆卻足有10米高,帆麵積可謂巨大,所以航速輕鬆可以超過八節——不過也很難上到九節。

    帆船的航速其實是越大越快的,看著很反常識,但水動力學很複雜。船隻行駛有個參數槳波障速度”,到達這個速度之後,由於艏部興波不能及時擴散,形成了波障(與飛機會麵臨的音障是同一個道理),阻力會陡然大增,不是風帆這點動力能克服的。這個波障速度與艏部或整個船體形狀或別的什麽都沒關係,隻與水線長度有關係。船越長,波障速度便越高,25米長的星火級大約是12節,12米的閃光級就隻有8.4節了。

    所以在充沛的帆動力加持下,閃光級可以很快達到八節的極速,卻很難再高了。也正是如此,所以船體長寬比並沒有誇張地拉長,而是采用了合適的寬度以容納更多的人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