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212章 大鐵廠(1/3)

    公元1260年,庚申,東海商社登陸第六年,南宋景定元年,以及即將到來的蒙古中統元年。

    正月二十,金口市,金口灣北岸,五龍河下遊。

    由於去年閏了一個月,今年的月日都遲了些,這現在還沒出正月,驚蟄就已經過好幾了。此時五龍河已經解凍,河水嘩嘩向南流去,隻是與往年富含生機的流水不同,今年的五龍河水中,總是帶著些黑乎乎的痕跡。

    五龍河下遊這一帶,嚴格上應該屬於萊陽縣的轄區,但是金口市成立的時候,很不客氣地把這一大片都劃入了金口市的範圍內。當初的劉知縣根本不知道這事,就算知道,也不敢多什麽,更別現在萊陽縣就沒知縣,更不會有人來管這片荒郊野地了。

    如今這片荒郊野地,遠遠看過去冒著好幾股黑煙,隔著一裏地都能聽見風聲、機械聲、撞擊聲,正是一片熱鬧的景象。

    這裏,就是1259年東海商社的頂級建設項目,吞噬了大量資源,聚集了無數技工,承載著股東們的希望與夢想的——

    五龍河大鐵廠。

    鋼鐵工業的重要性自不需多言,股東們登陸以來,做夢都想建一個龐大的煤鐵複合體出來,為此工業部那些人整在倒騰些高爐轉爐平爐之類的設計圖和模型,比穿越前玩起手辦都認真了。但實際上,對於商社來,煉鋼的瓶頸與其是在於技術,不如是在於資源。

    在東海商社介入之前,傳統社會對鐵的需求量其實是很低的。一般人也就是買些鐵鍋捕鋤頭之類的,買把新的能用十幾年,每人每年平均下來能消費一公斤鐵就算多的了。就膠東這幾十萬人,即使算上打造軍械的耗費,一年也撐死不過消耗幾百噸鐵罷了。

    這樣慘淡的需求之下,冶鐵業自然不會多發達。當初北宋在整個京東路的鐵課(對冶鐵業征收的實物稅,稅率20%)一年也就四五十萬斤,算下來總體的鐵產量也就一千五百噸。即使算上逃稅的私鐵,也很難超過三千噸,還比不過後世淘汰的鋼鐵廠一個月的產量呢。現在的山東民生和工商業屢經摧殘,鐵產量甚至還不如那時候,更別,產量的大頭在西邊的萊蕪監,膠東地區隻占了一部分。

    可想而知,冶鐵業不發達,采礦業肯定也不會發達,東海商社想擴大鋼鐵產能,麵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采購不到那麽多礦石。想當初不過每月幾千斤的輸入量,就是用坩堝一鍋煉個幾十斤,都能輕鬆消化掉,要是真建了套大型冶煉設備出來,那恐怕開工一就能用掉一個月的庫存了。

    直到這一兩年,商社憑著大炮開路、真銅白銀撒出去,才漸漸將本土附近的采礦業培育起來。不但萊陽縣的產出大大提升,隔壁乳山縣的礦冶主在畢慶春的撮合下也參與了進來,兩地的礦石通過水路和海路,匯聚到了金口市,終於使得東海商社的鋼鐵工業有了進一步擴張的空間。

    五龍河上,一艘人力車船拖著一艘刷了白漆的沙船,一路北上。

    這艘車船也是去年闊馬的新產品。

    內河水運,如果逆風逆水,行進就很麻煩,很多時候必須要靠人力才校最初,造船廠想設計的是一款帆車兩用貨船,平時用帆,風向不利時就用人力蹬水輪。但這樣的思路很快就被證明不可行,倒不是做不出來,而是傳動機構會占用大量的船艙,影響運貨量。而且水輪在用風行駛的時候完全就是個累贅,最終做出來的實驗船完全不實用,載客倒算可以,載貨根本不能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