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191章 雙桅星火級 下(1/3)

    1259年,8月3日,膠州灣。

    拖拽水池是十九世紀後期英國人弗勞德發明的用於研究船舶水動力的實驗機構,將船舶模型放在裏麵進行拖拽,以研究船隻航行時的受力情況,從而針對性地改善船型。

    這種思路並非他的首創,早在這之前,各地船匠就普遍用模型研究造船了。比如中國船匠,在受命造船前,往往就會先造個型的“船樣子”出來,確定沒問題了再上手造真船。

    但是,問題在於,船隻航行時受到的阻力,並非單純與形狀相關,而是一個與船體長度、浸水麵積、水下體積、航速等多個不同維度的參數都有關係的複雜模型。弗勞德的貢獻,不僅在於造出了拖拽水池,還在於初步探究出了船隻所受阻力與尺度、航速的數學關係,從而能用型船模去推斷大型船隻的受力情況。後世船舶設計有個重要參數弗勞德數(Fr),就是由此產生的。

    感謝弗勞德、雷諾等一眾流體力學祖師做出的貢獻,海洋部的周正茂和梁恩他們能夠水池談船,不需要把船實際造出來再去測試,相比曆史上幾百年才能變化一點點的改良速度簡直是一日千裏。

    鄭林有些驚奇:“放寬方形係數,怎麽阻力反而變了?”

    “嘿,你這一問就顯得外行了吧?”梁恩拿著拳頭比劃了起來,“同樣重的物體,形狀越接近一個球,表麵積就越。船也是同樣的道理,排水量沒變,方形係數大了,就相當於水下部分變飽滿了,那麽浸水麵積就會變。就這十節左右的低速船,船型對阻力的影響不大,85%以上的阻力都是摩擦阻力,隻跟浸水麵積有關係。所以船體變圓,阻力反而會。”

    “哦……”鄭林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但是隨即又問道:“這是主要還是為了減少吃水吧?近海活動倒確實是更方便了些,但在外海的穩定性不是下降了?”

    梁恩搖頭道:“樣樣精樣樣鬆,不能強求什麽事都能幹。嗯,你剛回來,還沒去看最新的造艦計劃吧?我們現在對星火級差不多也吃透了,以後就是往兩個方向發展。一是遠洋方向,自然就是更大、適航性更好;二是近海方向,星火級這樣的大已經夠了,再大的話,運輸周轉期太長反而不太合適。以後近海船就停留在100-200噸這個級別上,按需定製,重點是近海和大河中的適應性,往更靈活的方向發展。”

    鄭林點頭道:“嗯,很合理。這立春號就是典型的近海船吧?那麽遠洋船又是什麽樣子的呢?”

    梁恩歎了口氣,道:“我們海洋部想要的遠洋船,當然是強調火力和速度的武裝商船,平時載貨,戰時搖身一變就是可怕的火力平台。我們雖然有不少後世帆船的圖片可供參考,但實際上要做的話還是要在星火級的基礎上逐漸放大。隻是放大也不是個簡單的活,對造船工程是個不的考驗,隻能一點一點做起來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