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104章 戰時經濟 二(1/3)

    這整個卷製槍管的過程費時費力,差不多得兩才能完成一根。不過因為由於每個工位進度不同,季國風帶著參觀組前後挪移,很快就概覽了加工的全過程。

    季國風帶他們走到最後,拿出一根已經冷卻好的槍管,遞給他們傳著看,得意地:“這個車間生產出槍管之後,再拿到隔壁車間進行精加工,把管外修型,把管內精鏜一遍,最後再送去裝配車間裝上槍機和槍托,就能得到上等好槍了!不過我敢,就算是這裏產的粗胚,也能直接裝上彈藥打出去,甚至可以,比明末那些粗製濫造的破鳥槍還要強一些!”

    圍觀群眾確實被這工業生產的偉力震撼住了,就連喬玉山禁不住稱讚道:“行啊,季部長,你們什麽時候搞出這麽大規模的工廠?真夠牛的啊。”

    季國風看了他一眼,回答:“當初金口堡剛開始煉鐵,我們就有這想法了,不過後來沒有那麽大的需求,所以一直沒上。其實現在車間裏不少設備本都是有別的用途的,但現在軍備任務急,就拿來造槍管了。”

    高正愛不釋手地摸著那根粗胚槍管,插嘴問道:“以現在這速度,你們一能生產多少槍?有五十支嗎?”

    季國風無奈地聳聳肩,一邊帶著他們往旁邊的精加工車間走,一邊:“五十支是做夢呢,以現在這速度,一也就五六支罷了。不過現在還是磨合期,等熟練之後,大概能提升到每八支的水平。想要更快,就隻有增加生產線了。不過新線也需要人手和時間,我們好一番調動資源,大約十之後可以啟用第二卷管車間,但第三就實在調不動了。所以一個月內,我們差不多隻能生產三百支火槍,別嫌慢,這已經是神速了,連板甲和火炮的產能都因此壓縮了。所以別指望短期內能給你的兩千人全裝備上火槍,你們還是早些思考冷兵器的戰術吧!”

    一個工匠獨力生產火槍,生產一支差不多得用上一個月。東海人引入了新煉鐵法、新工具、新工藝,使得這個效率至少翻了一倍;而引入分工合作的集體生產模式後,效率至少又翻了一倍。而且,大生產模式不但提升了效率,還使得一些手藝不到家的工人也能參與到生產中去,從而使得工廠可以通過堆人數來提升產量,達到了月產叁佰支的“神速”。但也到此為止了。

    精加工車間規模很大,由三部水車提供動力。其中前兩部帶動六台木結構的鑽床,用來給槍管鑽孔,速度很慢,隔一段時間就要抽出來加油降溫。而第三部則帶動三台鐵框架的精細鏜床,把槍膛再精加工一遍。這裏進行操作的全是三級工,二級工隻能打下手,同樣也有幾個四級工坐鎮。

    到了這裏,季國風又指著那些機床,:“看,這些新機床都是今年攢下來的。雖然簡陋了些,但主體框架全用了鐵,內部還采用了最新的青銅齒輪,所以才能承擔這樣的機加工任務。目前精加工車間尚有餘力,所以粗胚車間可以擴能,但也隻能支撐兩條生產線,如果上鄰三條,這裏也要跟著增加水車和機床了。但是機床的製造哪有那麽快呢?機械組老孫他們已經加了好幾班,累得不行,強行幹活反而會影響精度,所以我讓他們先放慢速度輪流休息一下,勞逸結合才有更好的效率。即使以最樂觀的估計,也要一個月後才能進一步擴充產能,不過到時候臨近枯水期,又是一個麻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