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56章 四輪馬車(1/4)

    1257年,三月初十,東海堡。

    “這麽起來,我們種了這麽久土豆,種出來的幾乎全部作為種子又種回去了。等到終於有點剩餘產品能上桌了,我們也不缺糧了,這豈不是完全沒起到金手指的作用嗎?”

    東海堡的食堂裏,木工組組長於雄章對著對麵農業組的張國慶如此道。完,他又夾了一口酸辣土豆絲。

    張國慶穿越前在某農業大學讀博士,穿越後理所當然地被劃進了農業口。但實際上他學的是克隆,專業並不算對口。好在他是農村人出身,好歹能把麥苗跟草分出來,所以仍算得上農業組的首席專家。

    去年秋季,東海商社收獲了差不多三十四萬斤土豆,其中三十萬斤今年仍然要種回地裏,剩下的四萬斤終於能端上餐桌了。剛開始,股東們搶著來嚐這幾年吃不到一次的土豆,不過沒多久就膩了。現在東海商社主糧儲備豐厚,四萬斤吃了幾個月也沒吃完。

    “等這一季收完,我們就實現土豆自由了。”張國慶,“到時候有了上百萬斤的土豆儲備,足夠幾千人吃一年了,我們就不用死命種土豆,而是可以按需種植了。從人力產出比的角度上看,種土豆還是非常劃算的,用土豆代替一部分粟,我們就可以把更多的人力用於畜牧業了。”

    現在,東海商社的規模已經增長到了兩千五百人,與之相對應的,是東海地區已經開發出了兩萬畝耕地。當然,這兩萬畝是指全部開墾過的土地,其中有不少收獲過一季之後就種上草養起來了,現在在耕種的大約有八千畝。

    自己產的麥、粟和土豆,再加上城陽區的稅收,主糧供應已經相當充沛了。所以,目前統合部的規劃是,在保證糧食儲備和主糧供應的前提下,加大畜牧業和經濟作物的發展力度。

    根據勞工部農業組的測算,整個東海地區大概有五六萬畝適宜耕種的易開發土地。統合部做了一個宏大的規劃,準備全部利用起來,其中四分之一用來種植主糧,四分之一種植經濟作物,剩下的作為牧場,飼養牲畜。

    當然,前途很光明,道路很曲折。牛羊什麽的還好,勞工部和商務部搜羅了三十多頭牛,二百多隻羊,交給懂行的勞工飼養,也不算太費事。但是馬就麻煩了,這東西和鐵一樣,偶爾買一兩匹沒問題,但如果持續大量采購,就會引發官府的注意了。

    在即墨縣,雖然有程從傑和畢慶春罩著,但經營城北馬市的是一對蒙古夫妻,他們屬於統治階級,可不會因為知縣放話了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商務部隻好多番騰挪,請人代買,再去即墨鄉間收購,累死累活才搜羅了二十多匹馬。這些馬品質都不太好,現在放在平原新村北邊的區域養著,去年還生了幾匹馬,也算是開了個頭吧。

    話歸正題,今木工組和農業組湊在一起,是為了測試木工組的新產品——四輪馬車。

    四輪馬車不是個新產品,中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現在的即墨、膠州一帶,也偶爾能見到四輪車的身影。但是,這麽長的時間內,運載車輛的主流仍然是二輪車,而不是四輪車,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