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40章 火槍實驗 上(1/3)

    1256年,十月十五。

    西山以西有一處隱秘的山穀,外圍幾乎四麵環山,受風力的影響較,內部卻有不的平地,所以被劃歸為武備組新的武器試驗場,各種“新銳”裝備大多在這裏進行檢驗。

    今這裏又圍了一群人過來,因為今是個大日子,武備組終於做出火槍……的槍管啦!

    目前,闊馬區工坊每月能生產出數百公斤的鋼材,但受技術條件的限製,每批鋼材的碳含量浮動顯著,除雜效果也不一致,還有更細節的一係列因素更控製不了,具體出了什麽樣的鋼完全看運氣,隻能鑄成鋼錠,檢驗後再分類處理。硬度比較高的拿去做刀頭和武器,適中的拿給機械組做零件,較低的鍛成鋼板然後敲成板甲,不合格的就賣給羅家和陳家。

    之前,武備組受鐵輸入量的限製,沒法做太大的火炮,所以有些人就心思浮動起來,想試著做些火槍出來。雖然這些二把刀們穿越前從未玩過真鐵,但沒見過豬跑也吃過豬肉不是?紙上談兵的本事總是有的。

    他們的確沒有實操技巧,不過手頭上卻攢了一批不錯的鋼材,雜質少、品質好,同時碳含量相對較低、容易加工,理論上大大要優於17世紀用來造槍的熟鐵,可以做出很好的火槍。話又回來了,不去做的話,經驗是永遠不會有的,不是嗎?

    這種想法果不其然就得到了多數饒認同,紛紛叫囂著早就該研發火槍了。隨後二把刀們就紛紛開始設計起方案來。

    由於有曆史上眾多成功經驗可以參考,他們做出的方案並沒有千奇百怪,經過一番相互串聯之後,最終的意見集中到兩個主流方案上:一個是20mm口徑1000mm管長的中型火槍,另一個是25mm口徑1500mm管長的重型火槍。看著口徑隻差了5mm,但前者發射的鉛彈約重40g,後者卻超過80g,威力差了一倍以上。相應的,後者必然也會笨重許多。

    在當初的討論會上,兩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差點打起來。

    “中型火槍是曆史證明聊最佳方案!”段明遠拍著桌子,大聲:“不管哪個國家,都最終采用了這種尺寸的滑膛槍作為軍隊的主要武器,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萬浩然作為重型火槍的支持者,當然要反駁,“中型火槍成為主流,是因為重型火槍把盔甲淘汰了!而我們這個時代,主力軍隊依然是重甲步兵和騎兵,沒有足夠的火力和射程怎麽行?別打贏即墨的一幫烏合之眾就飄飄然了!”

    “別搞笑了,就滑膛槍的精度,你以為加長一點槍管和口徑就能增大多少射程?”段明遠自然不會同意,“近距離,中型火槍和重型火槍都能破甲;而遠距離,兩者都打不準,多出來的威力完全沒有意義嘛。再了,按你這方案,一把槍不得十公斤以上?這麽大的重量,還怎麽機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